■ 夏民
2022年,毕节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7.16%,达1.29万元。织金、纳雍、威宁、赫章等4个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6%以上。
“十四五”以来,毕节市树牢“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理念,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抢抓国发〔2022〕2号文件和国函〔2022〕65号文件重大机遇,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展现新作为、做出新典范。
■ 强产业 鼓足群众“钱袋子”
近日,金沙县岩孔街道金百社区樱桃树组,金沙云山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技人员熟练地驾驶收割机抢收有机水稻,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岩孔镇是远近闻名的“金沙粮仓”,这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大型坝区就有三个,老百姓素来有种植水稻的传统。除去大棚经济作物所占用的面积,今年全镇稻田的实际种植面积就有5400亩。
今年,毕节市和金沙县联合实施5000亩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样板建设中,岩孔镇就占1700亩,都是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改造后的良田、粮田。
走进毕节威宁自治县,草山草坡面积广阔,形成天然牧场,处处可见牛羊成群的场景。据不完全统计,威宁自治县的草山草坡面积有1230万亩,可牧牛30万余头。
“2016年我成立了合作社,喂了12头牛、100多只羊,几年发展下来,已经有107头牛、1600多只羊。”威宁自治县雪山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管绍刚说,目前合作社带动雪山镇四个村2100多农户发展牛羊产业。
威宁有西南最大的乡镇级牛交易市场(小海镇牛羊交易市场),每天交易量在1200头左右,日交易金额在1500万元左右,全国各地的牛商都会到这里交易,市场非常红火。
近年来,威宁紧抓这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出台对贫困户养殖能繁母牛奖励扶助政策,按照先建后补、边建边补、以奖代补的方式,结合全县的贫困程度,以一般乡镇1户1万元、极贫乡镇1户1.2万元的补助标准扶持贫困户,指导每户贫困户购买两头能繁母牛,在实现财政扶贫资金精准滴灌的同时,为脱贫户找到一条适合自身条件的产业发展之路。
据了解,在脱贫攻坚期间威宁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5亿元,购买能繁母牛5.2万头,共产牛犊7.28万头,增值5.32亿元,实现3.3万户13.9万人的稳定脱贫。
今年,威宁投入衔接资金3000万元用于养牛奖补,撬动1亿余元的社会资产用于发展养牛产业,增加养牛6500头,带动低收入人口600余户,每户每年实现增收1万余元。截至目前,威宁牛的存栏从2016年底的15万头增加到现在的45万头。
为加快提升毕节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毕节市还颁布了《毕节市促进居民增收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 年)》,强化对象监测和政策帮扶,确保脱贫人口收入年增长15%以上,2024年底前力争现有年收入在低保线以上1万元以下的脱贫人口收入超过1万元。
近年来,毕节市坚持科技兴农、强农、富农战略,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创新,为农业插上科技翅膀,让农业产业园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在织金县三甲街道文旅小镇杜鹃温室大棚内,一盆盆高山冷凉杜鹃花长势诱人。
“浇水和施肥都由智能设施设备操控,还能实时监测温湿度、土壤数据及设备状态。”织金智慧农业生态谷园区技术员尚玉林介绍,园区一年四季都可培育花苗,既省时省力,又凸显绿色化、规模化、智能化,农业生产效益大大提高。
让农业搭上科技快车,该园区通过雇工、家庭农场等模式,辐射带动当地3000多户1万余人就业。
装袋、消毒、接种……位于纳雍县的贵州金蟾大山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菌棒生产车间里,工人们十分忙碌,一派繁忙景象。
“生产车间和别家没有两样,但我们研发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公司董事长郭明说,为让消费者一年四季吃到鲜竹荪,公司14个月获得了22项发明专利,研发出红托竹荪液体菌种,突破了红托竹荪工厂化栽培技术难题。
目前,该公司已形成集科技研发、菌种繁育、菌棒生产、基地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带动纳雍县内5个乡镇建设红托竹荪四季出菇大棚1964个,解决就业5000余人。
依托乌蒙山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毕节市强劲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把一项项农业发展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据毕节市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至今,毕节市共争取中央和省财政衔接资金56.8亿元,用于产业发展资金31.2亿元,占比54.92%,投入蔬菜、食用菌、中药材、肉牛等8大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实施项目2558个。
■ 扩就业 稳岗端牢好饭碗
近日,威宁自治县雄山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福康馨区的小康车间内一片繁忙景象。一台台缝纫机不停转动,布匹在工人灵巧的手中,经过缝合整理,成了一件件校服。
“不出小区有活干,勤快劳动把钱赚。”搬迁群众林巧说,2019年,她家从威宁自治县兔街镇和平村搬到福康馨区整洁的新房,2020年,小区的小康车间建在了家门口,上班只需要2分钟。“工资都是按月发放的,收入很稳定,还有师傅教手艺。”
雄山街道在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的基础上,通过精准掌握群众就业情况,结合群众就业意愿,在多个平台发布就业信息。目前,已提供600个就业岗位吸纳无法外出的搬迁群众就业。
“明年就能拿到大专文凭,如果顺利再继续读两年半,就可以拿到大学本科文凭。”在广州港集团,23岁的秦鹏一边工作,一边学习。
秦鹏家住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普底乡跑马村,他家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秦鹏通过粤黔协作项目成为了毕节职业技术学院2017级“广州港班”学生。
“我们采用‘2+1’教学模式,前两年在学院进行理论学习,第三年到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进行顶岗实习。毕业后考核合格,由企业优先招聘到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就业。”秦鹏说,在校期间他还享受了国家学费减免、生活补助等政策。
2019年,秦鹏经过10个月的实习,考取了龙门吊专业操作证书,能够独立操作大型港口吊机。2020年,秦鹏完成学业,成绩优异的他成功进入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工作,成为一名龙门吊司机,入职后月平均工资7000元,他每月往家里寄一部分,自己存一部分用作继续学习的费用。
如今,毕节越来越多的低收入家庭学子和秦鹏一样,在广东企业的帮助下不断走出大山,进入广东大型企业就业。
据了解,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已与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雪松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广州越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联办了52个“订单班”,涵盖汽车、家政、建筑、烹调、护理等20余个专业,1800余名学生受益。
在位于毕节高新区的贵州陆海龙腾鞋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450余名工人正忙着赶制订单,经过皮革、布料、鞋底、上胶、成型、定型、品检等一系列工序,一双双成品鞋陆续下线。
据了解,贵州陆海龙腾鞋业有限公司于2019年入驻高新区,主要生产热硫化橡胶鞋。公司现有五条生产线,年产量1000余万双,产品主要销往国内各省市,以及印度、越南、缅甸、柬埔寨、非洲等。近期,随着订单量的不断增加,为更好满足市场需求,该企业计划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
如今,毕节高新区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级高新区”目标,不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持续推进产业大招商、项目大建设和产业大发展,目前已落户企业304家,涉及锂电池、电子信息、服饰、食品、高端装备制造以及其他特色行业,解决就业2万余人。
稳就业,就是稳民生。数据显示,毕节市有脱贫劳动力33.3万户89.35万人,实现就业人数为85.85万人,占劳动力人数的96.08%,其中:省外就业人数33.79万人,省内县外就业人数9.82万人,县内就业人数42.24万人,实现了户均一人以上就业。
■ 广“兜底” 生活无忧有保障
为了抓实防返贫监测帮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毕节市建立起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重点聚焦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实施常态化预警监测,遇困即扶,动态清零。
2018年年初,赫章县罗州镇海子村半坡组村民施启江因患病,前期就花去医疗费6.4万余元。
同年3月26日,施启江除基本医保报销3.6万元、大病保险报销9743.19元外,赫章县社会救助局还给予他急难救助,实施医疗救助7126元、临时救助2800元。
“这帮助我们一家渡过了一大难关。”施启江说。
施启江的例子,只是毕节全面落实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的一个生动镜头。截至今年9月,该市共有城市低保对象3.72万户11.36万人、农村低保对象24.19万户57.46万人、特困人员2.04万人,1月至9月累计实施临时救助5.76万人次,累计支出社会救助资金21881.72万元。
搬出深山,没有劳动力,生活怎么办?
“不用愁,政府给咱兜了底。至少基本生活保障是没问题了。”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老人陈文勇2个儿子相继在车祸中去世,老伴后来也走了,只剩下4个孙子和他相依为命,他本身患有二级残疾,手脚都不灵活,无法务工和就业。当地政府了解他家情况后,为他家5口都上了低保,一个月有2500元。
“基本生活没问题的,最主要是小孩上课很方便,以往上学要走1个小时,现在10多分钟就能到学校,安全又便捷。”陈文勇说。
截至2022年9月,毕节市城市、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分别达到673.5元/月、5290.8元/年,较2021年分别增长3.62%、15.87%,特困人员平均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845元提高到875.55元,增幅3.62%。
为进一步加强民生兜底保障工作,毕节市统筹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全面完成毕节低保提标核查工作,全面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临时救助制度、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政策,推动各项社会救助制度落到实处,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一项项惠民政策的落细落实,让人心愈加温暖。
为最大限度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畅通医疗报销渠道,毕节市还在化屋村设立了全省首个村级医保服务窗口,配置经办人员1名,下放医保公共服务事项的经办权限,为村民提供医保经办服务,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目前,全市239个乡镇卫生院,3327个村(社区)卫生室6000多名村医进修轮训,并建成市县乡三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
2012年3月,贵州以“校校有食堂、人人吃午餐”为目标,全面启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今年,是毕节市正式实施该项“营养改善计划”的第十年,目前,该市新建、改扩建学校食堂1800余个,118万余人受益。
午饭时间,黔西市金碧一小食堂内,肉、蔬菜、汤、水果一应俱全,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教师王清梅介绍,为做好这顿饭,学校每天菜谱不重样,肉蛋奶足量,孩子们吃得健康,才能学习劲头足。
为保证孩子们吃上安全的营养餐,毕节市将全市2499所农村学校接入食品安全智慧化监管平台,实行采购、生产、加工等全方位监管,家长可通过“毕节食安”小程序,点开“校园食安”查看餐食制作、当日菜谱等情况,就可放心让孩子就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