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龙里退休教师王勋智一家

“最美”家风润乡风 提振乡村精气神

文/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邱胜 谢佳杰 徐浪花

家庭档案:

户主:王勋智

身份:龙里退休教师

年龄:81岁

家庭成员人数:3人

家庭住址:龙里县湾滩河镇翠微村

家庭寄语:希望家庭和睦,村民富裕,大家都尊老爱幼、爱护环境,养成好风尚、好习惯

我们的获得感:

以前我当教师的那段岁月很艰苦,饿着肚子上课是常事,学校教学条件也很差,现在村里的新教学楼修起来了,教学设施设备配备完善。退休后我也没闲着,积极为村里的产业发展想办法出主意,在开展村级治理工作中,积极带头作示范,并做群众思想工作,现在,村里整个风气都变好了。目前,我们一家过得挺好,儿子有出息了,孙子读书成绩不错,尤其是孙媳妇梁成秀,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是村里的一名民生监督员。相信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拿出相框那一刻,81岁的王勋智眼角微颤,嘴角上扬:“这相框压箱底几年了,一直没舍得拿出来。”他用抹布轻轻擦去相片上的灰尘,指着一张2012年拍摄的全家福和几张工作照说。

家住龙里县湾滩河镇翠微村的王勋智,在本村的杉木寨小学教了大半辈子书,村里年纪大一点的都叫他“老先生”,年轻一辈称呼他为“王老师”。

“这张照片是我当校长时照的。”

“这张是我去贵阳学习的照片。”

“这张是和同事们的合影。”

…………

十年,照片里的故事述说着王勋智一家的变化、村庄的变迁:师风影响家风,家风改变村风,村风带动民风。

照片里的王勋智比现在黑比现在瘦,“以前教书的日子苦,一个学校才3个教师,我一个人要负责好几个班,饿着肚子上课是常有的事。”

在那个年代,王勋智算是有工作的,妻子务农,当地人觉得他们不般配,可他却不这样认为:“和和美美才是真,我和妻子一辈子恩爱,很少吵架,为家里和村里人都树立了榜样。”

他的言传身教,对整个家庭产生了影响,一家人相处其乐融融,成为邻里们羡慕传颂的佳话。

2004年,王勋智从龙里县湾滩河镇藕寨小学退休后,一直和妻子梁仕敏操持着家里的事务。打扫卫生、栽花、浇花、管教孙子……虽然80岁了,身体硬朗的他和妻子一起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很少让年轻人操心,“两个儿子在外事业有成,家里的一切有我们老两口打理,替他们省省心。”

他经常给家里的后辈们讲:“家风好才能有好作为。”

这话被孙媳妇梁成秀听进去了,在她的印象里,十年来,王勋智一直教导她勤劳持家、长幼有序等礼仪。在王勋智的影响下,她成了村里面的一名民生监督员。

去年8月,梁成秀把自己闲置了几十年的老屋无偿提供给村里改造成农村互助幸福院,用以照顾村里的老人和留守未成年人,王勋智就是院长。

如今的翠微村农村互助幸福院,配备有娱乐室、图书室、儿童游乐园等,能够满足老人、小孩生活照料,文娱兴趣培养等日常需求。从去年开始,王勋智和梁成秀总会抽出时间组织娱乐活动、陪老人练字、照顾小孩等,让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让小孩健康成长。

在村民们眼里,王勋智总是闲不住。自从退休以来,他充当矛盾纠纷调解员、群众义务宣传员、工程质量监督员等,成了翠微村的家喻户晓的热心人,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风清。

一个村有一户“最美家庭”,全村都引以为荣。翠微村有了王勋智一家作为标杆,村子里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先进典型,潜移默化中为乡风文明注入了榜样力量,村容村风焕然一新。

如今,翠微村文化广场、文化墙、感恩亭修了起来,稻田鱼、金菊花等特色产业也发展起来了,群众幸福感越来越强。平整干净的道路、粉刷一新的壁画墙、错落有致的村寨,都在述说着翠微村的十年变迁。

从教30余年,王勋智桃李满天下,他常常鼓励学生为家乡作贡献。

他的学生梁元艳从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学成回来后,开展主题壁画绘制,一笔一画把村庄变化勾勒在墙面上:稻田、荷花、民居和村里的凉亭、绿化带相映成趣,美不胜收,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在这道靓丽风景线中徐徐展开。

--> 2022-10-18 龙里退休教师王勋智一家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75126.html 1 “最美”家风润乡风 提振乡村精气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