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波
十年,一段砥砺奋进的发展历程。
十年,一张满载硕果的惠民答卷。
巍巍红花岗,潺潺湘江水。遵义红花岗区,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红色热土。
党的十八大以来,红花岗区践行“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不断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 “1+3”格局推动产业发展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人员忙碌……金秋10月,在重点工程施工现场,在各企业生产车间,一股股奋勇争先的生产建设热潮,在遵义高新区这片火热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涌动着,力争把因疫情造成的影响和损失降到最低。
遵义高新区是红花岗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阵地。近年来,遵义高新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把工业大突破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基本形成了“以基础材料为首位产业,先进装备制造、健康医药、新能源汽车为三大潜力产业”的“1+3”产业发展格局。经过近十年的发展,2022年6月8日,遵义高新区成功升级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遵义高新区迈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全力以赴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力争到2025年,高新区经济规模再上新台阶,努力建成产业特色突出、高端要素集聚、创新创业活跃、管理服务高效、产城融合发展的绿智园区,成为遵义乃至贵州创新创业发展新引擎、新高地。以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全市、全区经济社会发展。
走在发展道路上的红花岗,步履铿锵。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机遇和遵义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的平台机遇,坚持以“四化”为主抓手,努力在新型工业化上挑大梁,在新型城镇化上强带动,在农业现代化上探新路,在旅游产业化上走前列。
“到2025年,红花岗区工业总产值预计将突破400亿元,增加值突破100亿元。”围绕发展目标,红花岗区结合辖区已有产业基础和未来规划方向,全力打造新能源电池及材料基地、资源精深加工基地、航天航空关键零部件备份基地、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备份基地、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并以这五大基地为抓手推进新型工业化,为红花岗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良的营商环境。今年年初,红花岗召开全区干部作风大整治、环境大改善暨狠抓落实年启动大会,开启了红花岗区整治作风、改善营商环境的序幕,全力打造与中心城区首位度相匹配的营商环境。
近年来,红花岗区按照“一二三四”的总体思路,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以及建设“四区一高地”的主定位,推动“四个轮子”一起转,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城镇大提升、文旅大融合、环境大改善,努力把红花岗打造成服务、支撑、引领“遵义都市圈”的核心增长极。
■ 红色根脉绿色发展
红花岗区老城是遵义会议会址所在地,距离会址不远的金鼎山下,静卧在群山之中的海龙水库,则是遵义市民的“大水缸”。
一红一绿两色,构成了红花岗大地的底色:红色根脉,绿色发展。
近年来,拥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红花岗,在该区中小学校园开展“长征故事进校园”“遵义小红军综合实践课程”等红色教育课程,培育出500余名优秀的“小小红色义务宣讲员”。这些小红色宣讲员们常年在遵义会议会址义务为游客进行讲解。
每天,遵义会议纪念馆都会迎来八方游客,在解说员的带领下,大家聆听历史的声音,感受红色文化魅力。在红花岗区,除了遵义会议会址外,红军遵义警备司令部旧址、老鸦山战斗遗址等红色资源星罗棋布。现在,以遵义会议会址为核心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遵义段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建设。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代表美丽。绿色,是红花岗美好幸福生活的底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红花岗区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打好蓝天保卫、碧水保卫、净土保卫、固废治理、乡村环境整治五大战役。一幅山青水绿天蓝城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在红花岗大地徐徐展开。
秋日漫步湘江河畔,这里绿树成荫、风光秀丽,路面干净整洁。河水缓缓流淌,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清澈动人。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岸绿水清、河畅景美”的生态画卷中。经过多年综合治理,湘江河畔已成为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经过治理以后水变清了,两岸风景变好了,来河边锻炼的人也越来越多。”家住湘江河附近的刘泽芬,亲眼目睹了近些年湘江河周边生态环境发生的变化。刘泽芬表示,现在只要天气好,吃过晚饭后她都会和家人一起到河边散步,享受惬意时光。
追星逐日,踏绿而歌。如今的红花岗已奏响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最强音,全区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不断巩固拓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让红花岗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市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 跨越式发展谋民生福祉
十年来,红花岗区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全面整合公共服务资源,积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一大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难题得到解决,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在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的路上,红花岗区不让一个群众掉队。2019年,该区干部群众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全区3042户1万余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个贫困村顺利出列。红花岗从此彻底告别了绝对贫困。
十年来,红花岗区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累计完成教育投入80.8亿元,实施157个新(改、扩)建项目,新增校舍面积83万平方米,新增学位4.46万个,有效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大班额”、学前教育“入园难”等突出问题,并建成学前教育集团10个,义务教育集团7个,高中教育集团1个,职业教育集团1个,区域内教育质量和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实现“双提升”。
宜居才能宜业、宜业才能发展。近年来,红花岗区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国家卫生乡镇创建实现全覆盖。目前,全区已阶段性消除C、D级危房;启动建设官桃隧道、桃溪大道、新南大道、新龙快线、遵松公路等交通主干道;改造小微循环路网37条28公里,新(改)建公厕56座;建成深溪莲池、忠庄河、洛江河等湿地公园,以及23座小微花园和一大批公共休闲绿地。
深化社区治理,荣获“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称号,“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治理机制不断成熟。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3.7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3.14万人。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4.13万元和1.77万元,自“十三五”以来年均增长8.5%、9.5%。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宽阔干净的沥青路,整齐有序的停车位,漂亮的绿化带,就连楼道里也铺上了地板砖,更换了新扶手,让我更喜欢在小区里散步了。”68岁的穆桂彩是红花岗区忠庄街道海尔社区区政府二号小区的居民,老旧小区改造的政策让居住在该小区的707户居民住得更安心、开心。
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强不强,是衡量一座城市发展水平的标尺。红花岗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凝心聚力兴产业,排难勇进克时艰,勠力同心防风险,不遗余力保民生。努力打造经济发展“主引擎”,统筹城乡发展新局面,拧紧社会稳定“安全阀”,基本完成了该区“十二五”“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向这片红色的大地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红花岗区委、区政府将带领63万多红花岗儿女,坚定信心,奋力建设现代化红花岗,用心用情用力答好红花岗的新时代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