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遵义 “黔北粮仓”礼赞丰收

革命老区遵义,农业产业基础扎实,素有“黔北粮仓”的美誉,农业农村工作在遵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十年来,遵义市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思路不动摇,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推进以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基础的农业现代化,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系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呈现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

■ 强基固本夯基础 转型升级步步高

这十年,遵义百姓饭碗越端越稳。遵义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保障重要农产品作为首要任务,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扎实开展粮油单产提升行动,加大高产示范项目攻关,保障粮食安全基础愈加坚实,粮食产能稳定提升,粮食面积稳定在900万亩以上、产量220万吨以上。畜牧渔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99.49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238亿元,实现2.4倍增长。生猪产业发展变挑战为机遇,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有龙头”。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十年来,遵义农业底子越奠越实。该市始终坚持用现代物质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农业装备水平、农业信息化水平、农业技术水平逐年提升。深入推进“四种工程”“三杂”良种普及率达98%以上,畜禽良种率达90%以上。大力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累计培育认证“两品一标”产品185个,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0个、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2个,标准化生产取得重大进展。以“坝长制”为代表的遵义发展经验在全省推广,遵义正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加速迈进。

农业盘子越做越大。全市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深入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建设。农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304.43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921.25亿元,十年间农业总产值实现3倍增长。“一县一业”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强力支撑:茶叶种植面积由114万亩发展到200万亩,茶叶种植面积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二位,出口量占全省九成以上;辣椒种植面积近213万亩,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位,并在遵义辣椒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上,以打造“世界辣椒加工贸易基地”为目标,大力推进辣椒全产业链发展,2020年虾子辣椒市场获批省部共建“国家级遵义辣椒市场”;中药材、红高粱种植面积居全省第一位,蔬菜种植面积居全省第二位,生态畜牧渔业产量居全省第一方阵。遵义农业一步一个脚印,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生态、规模、质量优势不断凸显。

农业路子越走越广。十年来,遵义着力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力求在延链补链上做文章,推动农产品生产大市向绿色食品工业强市转变,全市“一业一龙头”格局已然形成,构建起以农业企业为骨干,以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纽带,以农户为支撑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4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402个,家庭农场稳定在8000家左右,省级、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均位居全省第一。持续扶持培育品牌,成功创建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兰馨等驰名商标,遵义朝天椒、黔北黑猪、赤水乌骨鸡等12个农产品获农业农村部登记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连续承办贵州茶博会、贵州辣博会,品牌效应与日俱增。

农村面貌越变越美丽。遵义市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抓手,扎实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大力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面源污染、村庄清洁行动,全市616个行政村实施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提升。

农民生活越来越富。十年来,遵义老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由2012年的6061元提高到2021年的1621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多年超过城市居民,城乡差距逐年缩小。2020年,遵义实现全面脱贫,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国家级整市试点”,新一轮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全面完成,农民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十四五”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遵义市将始终牢牢稳住农业基本盘,充分发挥“三农”的压舱石作用,着力构建和完善现代山地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努力推动遵义农业现代化开新篇。 (吴正肖)

■ 金银花助农增收致富

“我们家有金银花30多亩,全家主要靠它吃饭穿衣,这个季节加强修剪和管护,明年会有更好的收成。”绥阳县小关乡金银花种植大户红艳种说。

时下正值金银花管护时节。连日来,绥阳县小关乡抓住时机,组织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群众对全乡金银花进行科学管护、补苗植苗,确保来年增产增收。

绥阳县作为中国金银花之乡,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群众种植,2013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目前,全县15个乡镇(街道)都实现了金银花标准化种植,种植总面积达17万亩,年产干花近2000吨。

一直以来,绥阳金银花均以“药用”销售为主,产业链形不成气候。近几年,该县实现了从“药花”为主的作坊加工到“茶花”为主的标准化加工转变。2020年,新研发的“朵花茶”又上一个新台阶:同样一株花通过分类采摘,用于制作“朵花茶”的鲜花价格却从每公斤14元上升至每公斤48元,价值被放大了3倍以上。

“金银花作为茶饮极受市场青睐,公司每年产值在600万元以上,市场反响非常好。我们计划开辟沿海及重庆市场,相信产值也会翻番。”对于“朵花茶”的市场前景,绥阳金蕾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文杰自信满满。

为做大做强产业链,该县积极引进培育金银花加工企业40余家,研发出花茶、日化用品等40多个金银花系列衍生产品,2022年预计实现综合产值超2亿余元。其中,引进的贵州苗老藤化妆品生产制作有限公司,将金银花作为牙膏产品的主要生产原材料,生产出多个金银花系列牙膏,产品成功走俏国内外,年产值近1000万元。

今年4月,该县与贵州百灵集团签订“绥阳县金银花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项目,围绕“打造全国最大的金银花交易平台、金银花标准化种植板块、着力发展金银花深加工”三大经营目标,全面开展绥阳金银花产业发展。

金银花产业勃发的背后,离不开绥阳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的积极行动。近年来,绥阳县立足坝区、山区、林区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制定了30万亩辣椒、30万亩金银花、20万亩蔬菜、10万亩红高粱、10万亩茶叶、50万亩方竹的“332115”产业规划布局,并坚持“内强培育、外强招引”。

推动形成一二三产融合,接二连三良性互动的复合业态,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助力绥阳经济高质量发展。

(谢国欢 李艳)

■ “正安白茶”靓丽山水名片

“采茶的时候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是老板,附近村庄的人都来这儿务工,比赶场还要热闹。”正安县土坪镇明星社区茶农伍传均说。

茶叶俨然已经成为明星社区的“明星产业”,在1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明星社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创新探索出党建、产业、能人“三引领”和生产资料、技术服务、生产标准、收购产销“四统一”的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思路,深化“党总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产业兴村组织方式,推动实现助农增收。

“现在我们山上的几个组,家家户户都种植了白茶,社区还为大家成立了公司,提供生产资料和技术服务,然后统一加工、销售,茶叶根本不愁卖。”伍传均说。

为延长茶叶产业链,明星社区提出“上山种茶树,下山加工和服务”的统一发展思路,成立茶叶加工厂,统一提供技术指导、统一管护、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让茶农获取更多财富。

目前,正安县累计建设茶园31万亩,其中白茶18万亩,辐射带动茶农5.5万户20万余人持续增收。

白茶,成了正安的一张山水名片。正安白茶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贵州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该县先后获得“中国白茶之乡”“全国百强产茶县”。“正安白茶”的公共品牌价值每年都有大幅提升,在2022中国茶叶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评估中,“正安白茶”品牌价值评估超过14亿元。

为进一步提高“正安白茶”品牌知名度,延长白茶产业链,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正安县建设了集批发、零售、电商于一体的“正安·中国西部白茶交易市场”,该市场是正安首个品牌茶商聚集地。目前已有正安茗星茶业、怡人茶业等30多家茶企入驻,自今年3月底试运营以来,已实现春茶白茶生产390吨,通过市场累计交易250吨,交易额达3.1亿元。

相关数据显示,正安县现有茶叶企业172家,其中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一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8家。年加工茶叶7500吨左右,其中正安白茶近400吨。

(卢世容)

■ “牛”财滚滚富农家

“要抢到秋种之前把今年冬天和来年春天的‘牛粮’备好。”这些日子,凤冈县花坪街道东山社区申家湾村民组的爱心养牛场场主申修权,正忙着把种下的7亩甜高粱、30亩牧草收进屋内,作为圈里的49头牛的“备餐”。

“一头牛一般要养6个月到一年甚至更长时间,每年要吃掉5000元草料加精饲料,喂牛得算好成本账。牛每天都在吃东西,吃的都是‘钱’。”养牛7年,47岁的申修权从庄稼汉成了当地养牛的“土专家”,在他的带动指导下,东山社区这一带有58户村民养起了15头到30头规模不等的牛,养牛的家庭牧场主越来越多。

不仅要喂得好,还要卖得好。申修权还有另一项本事——卖牛。

近日,他选了7头牛和同村其他养牛人的37头牛拼装成一车,急急忙忙赶往30公里外的绥阳镇,那里有凤冈乃至黔东北最大的牛交易市场。

按照行规,申修权按每头牛30元的进场费交了210元,交易成功后每头牛还得补交20元交易费。不到1小时,通过估价,他的7头牛就被来自四川泸州的客商买走,共卖了9万多元。

“这个市场就像一个换乘点,每月平均有6500头牛从这里出发到下一站。”顺着申修权手指的方向,只见200多台货车排满公路两旁,一辆辆拉着牛儿的大货车驰往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广东、武汉、安徽等全国各地。

在1000余公里外的珠海香洲区灵犀路上,凤冈县和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的450平方米的雪花牛肉西餐厅,每天的营业额也在万元之上。

在云南昆明,凤冈生态产业循环种养园区生产的食材正在源源不断地送进黔北风味“野肆”生态餐厅。该餐厅以销售精品雪花牛肉为主,人均消费500元到700元不等,餐厅的月营业额一般在5万元左右。

一头连田间,一头连餐桌,凤冈县不断丰富“养殖端+加工端+销售端”产业一条龙内涵,着力提升生态循环种养加一体化,成功培育了“凤冈山地雪花牛肉”“龙滩口有机牛肉”“凤牛和记”“牛大冈”“牛小凤”等品牌,并在昆明、珠海、贵阳、深圳、上海等地开设牛肉体验店和鲜肉销售店37家,因牛带来的财富在不断叠加。

(黄霞)

--> 2022-10-17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74973.html 1 遵义 “黔北粮仓”礼赞丰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