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遵义

遵道行义 自强不息

黄金十年,一座城惊艳了时光。

党的十八大以来,遵义感恩奋进、砥砺前行,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成就,实现经济实力的历史性跨越,推动各项事业历史性发展,留下了波澜壮阔的时代篇章。

遵义,是永葆活力的红色之城——

红色基因永葆活力,成为遵义精神文明建设之魂,红色遗存保护开发和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得以持续加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遵义段建设加快推进,娄山关战斗遗址等一批红色遗存提档升级,《伟大的转折》《花繁叶茂》《高山清渠》等一批红色文艺精品频登央视。

在红色基因的孕育和革命精神感召下,不仅涌现出时代楷模黄大发、杜富国等一批先进典型,且致敬英雄、学习楷模的热潮有增无减。

新时代的遵义,“遵道行义·自强不息”的卓越风姿,已成为最亮丽的风景线。

络绎不绝的游客前往参观大发渠党性教育基地陈列馆,体验大发渠的险峻和壮观,感受当年团结村人战天斗地、开山凿渠的精神。而渠下,星空木屋、林边酒店、精致名宿、产业基地等已成为村里人新的发展方向。

距离遵义会议会址百余公里的正安县,冲破发展“瓶颈”,吉他声越弹越美妙。正安吉他从单一生产制造向销售、物流、培训、包装等延伸,年产量达600余万把,出口到美国、巴西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遵义,红得炽热。

遵义,也是钱粮满仓的幸福之城——

全市深入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四场硬仗”,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871个贫困村脱贫出列、92.2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赤水市是全省第一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

正安县是全省第一个脱贫摘帽的深度贫困县;

遵义市是全省第一个整市全员脱贫的地级市。

黔北大地,以三个第一的显著成绩,告别贫困。

打基础、扩总量、提质量、求跨越。

高质量发展的遵义款款走来。

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10年保持全省前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突破4000亿元大关、是10年前的3倍。

工业经济持续领跑全省,白酒产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农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茶叶、辣椒种植面积全国地级市第一。

新舟机场、茅台机场“比翼齐飞”,高速铁路从无到有,乌江航运通江达海,公路通车里程突破4万公里、位居全省第一。

服务业快马加鞭,5A级景区实现“零突破”。

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突破6000亿元和5000亿元,均增长2倍以上。

中心城区和各县城建成区面积倍增,城镇化率提升了19个百分点。

一步一盛景,一城一繁华,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城中百姓笑意满面。

面对新的使命,遵义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重大机遇,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加快建设辐射带动作用更强的省域副中心,与贵阳唱好“双城记”,与贵阳、毕节打造“金三角”。

城中新貌,不日可盼。

遵义,奋发有为。

遵义,亦是人民至上的英雄之城——

党的十八大以来,遵义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教育事业全面进步,率先实现义务教育“普十五”,高考成绩持续位居全省前列,遵义大学城建成投用,遵义医科大学挂牌并获博士学位授权点。

医疗卫生事业大踏步前进,国家卫生城市(县城)实现全覆盖,被确定为第二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级示范城市。

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7个,森林覆盖率达62%,中心城区及县级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就业渠道越来越广,城镇新增就业数年均11.5万人以上,特别是19.8万易地搬迁群众实现了户均就业2人以上。

群众腰包越来越鼓,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4万元和1.6万元,是2012年的2.2倍和2.5倍。

安全保障坚强有力,有效应对多起散发疫情,平安遵义、法治遵义建设深入推进。6次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获评首届“全国平安建设示范市”,5次蝉联综治工作最高荣誉“长安杯”,连续9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称号。

遵义各族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携手迈上新未来的信心决心更加坚定。

遵义,民心所向。

黄霞

--> 2022-10-17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74970.html 1 遵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