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赖盈盈
贵州农业职业学院以服务乡村振兴为总目标,办学规模、办学质量、社会影响力等各方面实现质的飞跃,逐渐成为全省农业类专业设置最完整、规模最大、特色最鲜明的高职院校。
崇尚耕读,这里是贵州唯一一所农业类高等院校;技艺扬志,这里是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行贵以恒,这里坚持“农技为本”,为贵州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提供支撑;匠心筑梦,学院累计培养万名学子奔赴乡村振兴一线。2022年,贵州农业职业学院建校7周年之际,学院迈出了国际化办学的崭新一步。
■ 丰富“党建+”内涵 情系“三农”强党建
4月26日,学院一场“党委书记与学生代表面对面”座谈会,让老师与学生之间以心交心、以情暖情,增进彼此了解。
既能畅所欲言,还能建言献策。类似的座谈活动已成为贵州农业职业学院最受欢迎的党建品牌之一,搭建起了书记、院长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制,有力推动了学院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密切联系师生。
“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农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学院党建上水平出特色。”贵州农业职业学院党委办公室主任曾令洋表示,近年来,学院始终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办学治校全过程,持续丰富“党建+”内涵,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全面增强,党建工作体系不断健全,形成了“1234”党建工作思路。
1——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照“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要求,认真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各方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
2——大力培育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通过“双带头人”培育工作,加强党员教师和骨干教师、支部书记和专业带头人的双向培养,为高质量党建工作提供基层组织保障。截至目前,学院“双带头人”中,博士和学术带头人占比达70%。
3——构建“三级书记抓党建”机制。印发相关工作方案,把“三级书记抓党建”工作机制和“五个一批”工程建设作为加强学院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与党史学习教育和专题教育有机结合。
4——形成“四位一体”组织体系。持续加强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纪律建设、作风建设,“学院党委-系(校区)党组织-党支部-党员”四位一体的组织体系高效运行。
紧跟时代的“开学第一课”、精彩纷呈的党史知识抢答赛、弘扬农耕文化的主题劳动实践……多渠道、全方面的党建“打开方式”,让学院党员在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中,锤炼党性、洗涤灵魂、提升本领,每名党员都成为了一面鲜红的旗帜。
近年来,学院涌现出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教师张跃平入选教育部“百名助国大梦‘小工匠’”、教师王辉获2018年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能手”,毕业生熊建入选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候选人,学生毛祖鑫获2021年贵州省“大学生年度人物”等。
据统计,按照教学科研和学生管理设置成立教工、学管党支部的原则,学院目前共设置8个党总支、2个直属党支部,党总支下辖党支部17个,共有党员285名。
未来,学院将压紧压实党建工作责任,进一步强化党内政治生活,不断强化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监督责任落实,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推动党建与服务乡村振兴全面融合。
■ “专业”对接“产业” 扎根“三农”育人才
聚焦“农”字号,着眼思政育人、学科育人、实践育人,丰富贵州教育乡村振兴内涵。
党的十九大以来,贵州农业职业学院立足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需求,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推动“专业链”对接“产业链”,传统专业与新办专业齐头并进、同步发展,“农机为本”的特色日益凸显。
“快搭把手搬梯子,紫藤花要从上往下弄才好看……”5月20日,贵州农职院紫藤花架下,生态农业技术2003班学生张磊正和同班同学一刀一剪给紫藤花修枝,为来年的盛开做准备。
校园内,随处可见像张磊一样,身穿蓝色背心,手拿修枝剪的学生。当天,以“弘扬劳动精神,躬耕始于足下”为主题,学院思政部与农艺工程系联合开展了校园主题劳动实践活动,园林专业指导老师、思政课老师与学生们一起,共建美丽校园。
“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是学院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贵州农业职业学院思政部部长龙云敏表示,希望通过探索“专业+思政”协同育人路径,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把劳动的种子植心间。
五年来,学院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书记课堂、“红色课堂”、实践课堂、“时光课堂”等“五个课堂”,推广爱党、爱国、爱农业“红绿黄”思政育人模式,推动思政教育走深走实。
去年3月,习水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杨小勤刚一入学,就有了清晰的六年学习规划——前3年,习水读中职,学电子商务;后3年,在贵州农职院读高职,继续学习相同专业。
畅通的升学路径,让杨小勤读书心安不少。杨小勤说:“长学制不仅能让我持续深耕所学专业,还为未来就业提供了更好的机遇。”
不仅在习水,贵州农职院与全省多个中职以及高等院校,都达成联合培养协议。2019年起,学院累计与57家中职院校签订“3+3”中高职贯通培养协议,与贵州师范学院、安顺学院高等院校开展专升本联合办学,办学模式不断拓展。
同时,坚持办强传统骨干专业、拓展新兴优势专业,过去五年,学院开设专业由期初的5个逐步优化调整稳定到25个,实现了畜牧兽医、生态农业、农业机电等传统专业与食用菌生产、农村金融、药品经营与管理等新办专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去年12月,贵州农业职业学院首届“特驱定制培养班”在贵阳开班。40多位学子将在校企双方联合培养下,成长为机电与城建技术领域的“定制人才”。
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学院以牵头成立贵州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为契机,与新希望集团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与重庆京东物流共同探索工学结合模式。截至目前,学院共与85家成员企业达成校企合作协议。
■ 深耕“四季课堂” 服务“三农”兴乡村
春种秋收,老师们蹲点全省9市(州)乡村;暑期寒假,同学们服务家乡农业发展。在乡村振兴的“第二课堂”里,贵州农业职业学院师生走进田间地里的“四季课堂”。
3月28日至4月底,学院组织选派了29位骨干教师奔赴贵州16个县市,参与全省农业春耕春播、保证粮食生产和安全生产蹲点工作。
蹲点罗甸县,即使是深夜,学院团委老师何曼都干劲满满。走进养殖场、沼气池、水域码头;走访化粪池、沼气池、渔船等多个生产场所,何曼对乡村振兴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如果有机会,希望能到贵州最艰苦的地方去,把青春热血抛洒在田间地头。”
蹲点镇远县,学院教务处老师施璇多次下地示范农机安全使用方法,为当地村民讲解农机使用安全事项。施璇表示,要将专业所学用于实践,助力当地农民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带领学生共同服务贵州乡村振兴、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一个月里,学院29位老师共走访督查行政村1484个、检验献策43条,把乡村振兴一线变为了三尺讲台。7月,学院再次抽调18位老师,赶赴全省各地抗旱救灾。
紧贴贵州“三农”工作一线,围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今年以来,学院积极组织专家团、科技特派员与全省各县市紧密联系,深入一线,服务社会,共派出专家80余次,参加服务专家近300人,受众达2000余人次。
农技专家上一线,乡村振兴有帮手。2022年,围绕贵州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学院成立了粮油作物、生态家禽、生猪发展、牛羊产业、茶叶产业、食用菌产业服务、蔬菜产业、水果产业、中草药服务、竹产业、刺梨产业等12个专家团,报名教师多达200人。
“双联双促”心连心,农业发展添助力。6月初,学院党委委员带领九个党总支,深入玉屏、修文等省内多个地方,针对性开展系列活动,把党的方针、政策宣讲到村、传达到组,推动“双联双促”落地见效。
今年暑期,学院共组织8支队伍分赴铜仁、安顺、遵义等地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围绕党史学习教育、乡村振兴、民族团结进步等主题,发挥“农”字特色,给当地村民送去“真材实料”的技术指导。
“要聚焦现代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进一步提升服务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贵州农业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邓庆生表示,下一步,学院将充分利用学院教学资源,发挥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优势,系统推进农业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培训,有针对性开展科技攻关、技术集成试验、标准规范制定及成熟技术应用推广,努力打造一批优势突出的技术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