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铺筑美好生活坚固基石

——“七个专项行动”奋力谱写健康贵州新篇章(下)

■ 许芳 杨国军 杨鸣丹

■ 老年健康服务: 建立完善“综合连续、覆盖城乡”体系

今年7月,贵阳市云岩区毓秀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该项目是云岩区2022年打造的14个“15分钟便民生活圈”之一的毓秀生活圈中的重点项目,也是云岩区首家集“嵌入式养老”“日间照料中心”“居家养老服务”及“喘息式托老服务”为一体的养老服务中心。

“中心不仅接受60岁以上的老人入住,还对周边老人开放娱乐、用餐等服务。老人们在这里玩一天,每人只需20元的餐费,其他茶水、服务均不收费。”该中心负责人唐天能说,建设养老服务中心既是积极响应贵阳“一圈两场三改”工作号召,也是想尽力为老年人们提供优质的健康养老服务,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

健康是保障老年人独立自主和参与社会的基础,健康老龄化着力维护老年人的内在能力、改善老年人的外部环境、延长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

贵州把应对人口老龄化摆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坚持高位部署、高位推进。省卫生健康委认真履行职能职责,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与“老有所医”,扎实开展老年健康服务专项行动,推动建立完善“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在稳步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上不断进取。

6月19日,省政府印发《“十四五”贵州省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规划结合国家要求和我省实际,提出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撑”三大体系为重点,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促进全省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7月7日,全省老龄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明确了全省老龄工作五个方面14项重点任务,围绕加快健全健康支撑体系建设,提出加强老年医疗服务供给、推动医养深度结合、高老年人医疗保障水平等具体要求和措施,有力推进健康老龄化进入新发展阶段。

贵州积极构建“预防、治疗、照护”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健康服务。不断健全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落实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项目,以连续性服务为重点,提升老年医疗服务水平,持续增强老年疾病诊治能力,强化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

同时,纵深推进医养结合发展,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积极发展居家老年人医养服务,创新推动医疗服务向居家社区延伸。促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推动养老服务与多业态深度融合,让老年人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享健康幸福晚年。

目标:到2025年,创建医养结合示范县20个,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达60%以上,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管理服务率达到国家要求。到2030年,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比例达90%以上。

■ 居民健康素养提高:促进全民健康和健康公平

“干部进村入户,贴心上门点对点服务,让我们足不出户就方便快捷地获取健康科普知识,还有医生帮我们免费量血压、测血糖,做‘家庭健康明白人’,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锦屏县彦洞乡仁里村村民宋仙兰今年58岁,平日里忙于干农活,不大方便到医院进行体检,如今在家里就有医生给自己体检,她感到无比高兴。

贵州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人群健康素养水平为抓手,以健康促进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多方位普及健康知识、多途径推进健康管理、多角度打造健康环境、多渠道强化健康保障,积极会同各地、各部门大力开展健康素养促进行动。

相继出台《关于加强贵州省健康促进与教育的实施意见》《健康贵州行动(2019—2030年)》等一系列提升公众健康素养的政策文件,明确工作重点、工作机制和各方责任,为开展健康素养促进工作做好顶层设计。积极推动将健康理念融入各项政策,建立健康影响评估制度,以指标考核促进责任落实,多措并举抓细抓实。

强化项目实施。通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康教育、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健康中国行、贫困地区健康素养促进三年攻坚行动,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提升能力、健全体系,大力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贵州抓好“新市民健康新生活”建设,以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健康促进与教育服务需求为导向,以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持,培育人人参与、人人建设、人人共享的健康新生态,实现从“健康扶贫”到“健康防贫”的转变。2022年在全省持续推进“新市民健康新生活”建设,以县区为单位,每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至少打造了一个示范点。

强化细胞建设。加大健康城市、健康县区、健康村镇、健康社区、健康家庭、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促进医院等系列健康场所创建力度,为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提升创造支持性环境。截至2022年9月,全省已建和在建健康县区共61个,覆盖率达68.5%,已建成国家级健康县区12个、省级健康县区28个。

强化素养监测。统筹组织开展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评价,准确掌握全省居民健康素养基础数据及其动态变化情况,为制定卫生健康政策提供循证支持,为研究健康素养促进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强化健康科普。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和健康知识进万家活动,建好健康科普专家库、健康科普资源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举办贵州省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和健康教育技能大赛,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面向公众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活动。

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15年的2.87%提升至2021年的24.72%,与国家平均水平从相差7.38个百分点缩减至相差0.68个百分点,有力促进了全民健康和健康公平。

目标:到2025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7%。到203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30%以上。

■ 卫生健康人才培优:强化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健康有保障,人才是关键。

省卫生健康委进一步把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紧紧围绕引、育、用、留四个方面,全力提升全省医疗卫生人才整体素质,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今年以来,贵州省人民医院依托优势学科,引进高层次人才23人,特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急诊学系主任于学忠教授到院工作,另外以“学科带头人+团队”形式从省外引进断指、断肢再植技术专家邹永根主任,填补了医院相关技术人才空白;省骨科医院也招引进学科带头人和急需紧缺人才29人。

强化柔性引才。贵州深入推进“医疗卫生援黔专家团”工作,充分发挥专家人才的人脉和“朋友圈”优势,积极主动与先进发达地区同类同等医院、医学高校加强对接联系、争取支持,建立合作关系。持续推进“老专家服务基层健康行动”和“银龄计划”,聚集退休医疗专家资源,发挥退休专家余热。

外引内培,输血、造血、活血,多管齐下。从2021年起,贵州创新打造升级版黔医人才攀登、育林、英才、脊梁等4个子计划,分层分类开展紧缺型、技能型、复合型医学人才培养,联合省教育厅开设同等学力硕士研究生班,助力医务人员提升学历学位和综合素质。

去年共招收212名“黔医育林计划”中青年骨干学员,赴“上海瑞金班”“广东班”学习,遴选20名“黔医脊梁计划”骨干学员赴北京、浙江、广东等地深造,提升学科建设和医院管理水平。同时借助北京、浙江、广东等发达地区优势教学资源开展“住院医师委托培养”,为我省培养住院医师1000余人。

创新激励医疗卫生机构自主育才。2016以来,省卫生健康委每年落实500万元对人才培养引进成效突出单位予以奖励补助。贵州省人民医院“百人精英国外留学计划”,“十三五”期间选送215人到海外进修;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攀登计划”,支持鼓励67名博士研究生到国内外知名院校进修学习,有效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水平。

全面加强基层基础人才培训培养,深入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建成中西医国家住培基地31家,累计培训2.2万人(含并轨研究生),全科、儿科、妇产科、精神科、麻醉科等紧缺专业以及总人数等培训完成率位居全国前列。

创新发展院校教育。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对接合作,重点围绕急需紧缺专业,扩大医学类研究生招生规模,加强急需紧缺专业卫生人才、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防治结合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推广省内院校“协和班”“南山班”“尚义班”改革经验,吸引优质生源。

让人才有用武之地,让人才留得下来。卫健系统破除障碍完善用才政策,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不拘一格精准用才,坚持人岗相适原则,加大授权松绑力度,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提升服务营造良好环境,凝聚高质量发展人才合力。

目标:到2025年,全省卫生技术人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达45%、高级职称人员占比达7%。到2030年,全省卫生技术人员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达47%、高级职称人员占比达8.4%。

■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三医”联动

前不久,长顺县代化镇村民程小勇因不明原因腹痛到镇卫生院就诊。卫生院通过远程医疗系统,请县医院专家“云”会诊后,很快确诊为胆结石。

“现在小病根本不用跑到县城去,就在乡镇卫生院就能看好病。”“在镇卫生院做了个胆囊结石的微创手术,医保能报销85%,省下不少费用”……

“舞好龙头、做活中间、夯实基层”,长顺县全力推进医改,实现让人民群众“有地方看病向就近看病、有医生看病向有好医生看病、看病费用大幅下降”的三个转变,让改革红利惠及老百姓。

医改是世界性难题。贵州坚持探索创新、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改革路径,着力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协调凝聚深化医改新活力。因地制宜推广三明经验,印发实施方案,开展监测评价,重点工作实行台账管理、定期调度通报。推动各地加强组织领导,全省市县两级均由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医改领导小组组长,并由一位政府负责同志统一分管医疗、医保、医药工作。

积极构建就医诊疗新格局。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制定政策保障清单,已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北京积水潭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等医院签订合作协议,争取优质医疗资源输入贵州。同时加快建设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在5个市州布局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目前开工建设2个;加快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启动建设138个,推动“六统一”管理,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307个;加快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依托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次中心100个;规范设置行政村卫生室,鼓励邻村合建中心村卫生室,提升村级服务能力。

加快提升医疗服务新能力。指导遵义市获评全国15个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之一,动态调整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医院59家。加强专科建设,推进建设儿童重症监护病房40个、县医院临床专科40个;获批国家首批“千县工程”数量全国第8。深化帮扶协作,“组团式”帮扶乡村振兴重点县20个;协调广东280家医疗卫生机构与我省协作。强化双线考核,制定省级公立医院党委抓党建考核指标53项;13家省级公立医院纳入省委综合考核专项内容。

持续优化便民服务新举措。明确“六个优化”,扎实开展群众就医排长队专项整治。开展医学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推进“黔康码”应用,使用达5000多万人次,三级医院持码就诊率达70%。提升远程医疗服务,累计311万例。

目标:到2025年,县域内就诊率达90%以上;患者总体满意度得分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到2030年,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患者总体满意度持续巩固。

--> 2022-10-17 ——“七个专项行动”奋力谱写健康贵州新篇章(下)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74866.html 1 铺筑美好生活坚固基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