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狄良军
面对“十四五”开局、党史学习教育、县乡村换届等重要任务,贵阳市开阳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工作会议精神,全县紧扣实施“强省会”行动工作主线,围绕“一个新提升”、迈上“五个新台阶”目标和“一三三四”总体思路,以党建为引领,抓基层、强基础,聚人才、强队伍,抓作风、优环境,聚焦“一主一特”,全力抓实项目建设和工业发展,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强化成效转化 抓实民生工程建设
“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各级党员干部彰显为民情怀,办好民生实事,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这是我们的宗旨和使命。”开阳县相关负责人说道。
近年来,开阳县各级党委(党组)坚决扛起主体责任,主要负责同志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责任,全县77家参学单位紧紧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目标要求,狠抓“规定动作”落地,创新“自选动作”深入开展,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在全市走前列,作表率。
坚持把党史学习教育与县委中心工作有机结合,坚持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动员全县上下,抢抓“强省会”行动机遇,以大干实干的状态、超常规的举措、扎实过硬的作风,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把脉民生方面,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县级以上党员干部以上率下,深入分管行业系统和基层一线,倾听群众呼声,梳理民生事项,围绕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民生实事开展调研120余次,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
在民生工程方面,坚持把城市“一圈两场三改”和农村“五治”作为民生工程来抓,打造了4个“15分钟生活圈”,全县有序开放各类公共体育场所76个,新增停车位1581个,综合提升老旧小区18个,改造提升背街小巷45条,一批群众的“急难愁盼”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推进“五五”强基
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开阳县坚持把“筑固工程”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总抓手,深入实施村(社区)党建“五五”强基工程,不断增强农村(社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凝聚力。
突出“正直、敢闯、会管、能说、清白”“五种能力”,育强“一个支书”,提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履职能力;细化“定期学习、定岗培养、定人带富、定诺服务、定量评比”“五定举措”,建好“一支队伍”,细化落实党员培养发展、教育管理、作用发挥、评价激励的措施载体,壮大基层骨干力量;围绕“指挥部”“宣教所”“服务点”“信息站”“监督哨”“五大功能”,打造“一个中心”,提升党群服务中心为民服务功能;着力开好“会”、理好“财”、结好“对”、值好“班”、评好“绩”“五好制度”,健全“一个机制”,持续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围绕有特色产业、有实体企业、有乡土人才、有集体收入、有群众分红“五有目标”,找准“一条路子”,整合政策、技术、人才等优势资源,推动村级各项事业发展。
为了形成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治理体系,开阳县以搭建的县委“指挥部”、街道“主阵地”、社区“实战单元”、网格“细胞治理”为组织架构,将194个网格党小组嵌入城市治理,筑牢了基层战斗堡垒。
破除作风顽疾
促进服务效能提升
坚持以开展“六类干部”整治、干部作风“六治”专项治理等为抓手,对全县党员干部进行一次大检视、大排查、大整治,给“不担当”者“洗澡治病”、给“平庸”者“涵养底气”、给“不作为”者“拔毒祛瘤”,切实推进干部转变作风。凝聚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正能量。截至目前,通过监督检查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共143个、处理78人。
着力聚焦“勤学习”“精气神”“一把手”“敢担当”“明责任”,破除“庸”“懒”“散”“软”“浮”“推”等乱象,让党员干部成为发展的“干将”、改革的“闯将”、攻坚的“猛将”,努力在“强省会”行动中作出积极贡献。
牢固树立“抓好营商环境就是抓发展,抓不好营商环境就是失职”的理念,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聚焦群众、企业反映强烈、社会反映普遍的突出问题,补齐民生短板。各级党员精准落实各项惠企政策,深入村寨、企业等开展大走访、大排查3000余次,帮助群众解决问题2360个,为开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坚持引育结合
加速经济社会发展
“十四五”以来,开阳县抢抓“强省会”行动机遇,立足资源禀赋,抢抓风口新机遇和抢占储能“新赛道”,紧盯储能之都目标定位,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引进一批重大新能源产业项目落地建设,打造以储能材料主导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坚持把人才作为立县之本、强县之基、创新之源,全面落实党管人才原则,着力打好“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组合拳。围绕工业、农业、教育、金融、经济等重要领域,利用人才博览会、公开招录、人才引进等途径招才引才,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坚持“项目为王、谋划为先、招商为重、落地为要”工作理念,开阳县处级以上党员干部主动深入企业及时帮助企业解决项目推进和生产过程中的堵点、难点,全力为各重点项目的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确保重大项目早建成、早运行、早见效。
锚定“千亿级”目标不放松,做强“新能源”产业集群,实行重大项目县委常委包保制和“一项目一专班”跟踪服务,推进重大项目落地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服务宁德、中伟、安达、邦盛、胜威、磷化新能源、特瑞、聚力生8个百亿级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亮点一
■ 打造“印象硒州”品牌 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走进开阳县硒城街道刘育村富硒高钙食用菌产业园的种植大棚内,七八名工人正忙着采摘成熟的香菇。该产业园是开阳县首个富硒高钙食用菌产业园,项目于今年投产,基地种植有花菇、灰树花等食用菌,种植面积共600多亩,目前大约有35万斤香菇上市。截至目前,共带动务工群众就业800余人次,劳务支出达100余万元。
富硒产业,让群众鼓起“钱袋子”,让经济发展充满活力与“硒望”。开阳县内99.91%的土壤富含硒元素,是国内三大富硒资源地区之一,近年来该县大力开发硒、利用硒、发展硒,集中成片发展茶叶、蔬菜、果品、畜禽、食用菌和中药材6大类富硒产业,现已形成21个富硒特色产业示范坝区和294个农产品生产基地。拥有省级地方标准2个、团体标准14个、区域公共品牌“印象硒州(Se图标)”1个,培育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中国十大富硒品牌2个、富硒农产品公用品牌3个。
围绕“百亿级”富硒产业集聚区建设,开阳县突出“一标、一街、一园、五基地”的总体思路,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发展以富硒特色为引领的现代农业。2019年以来,开阳县新增富硒企业25家,全县参与富硒相关产业的各类生产经营主体超过700余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6%。2021年开阳富硒产业总产值达106亿元,硒产业已成为开阳县代表性产业之一。
亮点二
■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全力打造“中国·储能之都”
金秋时节,硒州大地充满生机,发展动能澎湃。在贵州中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磷酸铁锂一体化建设项目现场,工程车、运料车来回穿梭;在安达二期6万吨磷酸铁锂项目场平现场,建设者们昼夜施工,连续奋战;在贵州胜威凯洋化工有限公司5万吨/年电池级磷酸铁生产线项目现场,工人们正进行氧化合成厂房设备安装及硫酸铵浓缩结晶厂房组装……
开阳县现已探明磷矿储量19亿吨、远景储量30亿吨,品位32%以上的优质磷矿石占全国的80%。为此,该县依托磷矿石资源优势和磷化工产业基础,积极抢抓新能源产业“风口期”机遇,聚焦新能源电池材料、高端肥料、精细化工产业,打造从“矿石”到“(电池)材料”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为在产业迭代升级中抢得先机、占领高地,拼出一条跨越式提升、蝶变式发展的新路子。该县依托现有335万吨磷铵、50万吨合成氨等产能基础,重点调整磷铵产品结构、扩大磷酸产能。重点推进开磷集团40万吨PPA(85%净化磷酸)项目、开阳化工60万吨合成氨技改项目等6个项目如期建成投产。
数据显示,开阳县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产值占比不断提高,从2020年的6.29%提高至2022年的24.45%,“千亿级”园区、黔中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已显雏形。
亮点三
■ 深化“旅游+”融合发展 以全域旅游推动旅游业提质增效
在开阳县南江花谷景区看到,一片片五颜六色的菊花和蓝紫色的墨西哥鼠尾草恣意怒放,在这浪漫的“花花世界”中,观赏菊、金丝黄菊、百日菊等各色菊花争奇斗艳,吸引慕名而来的游客纷纷拍照留念。
开阳·南江花谷景区,是以南江乡苗寨村为中心,由贵州醉美苗乡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投资2000余万元,规划1000余亩打造的集“特色乡村旅游+农业休闲游”为一体的农旅融合观光园。
近年来,开阳县坚持“旅游立县”发展思路,将旅游业定位为全县主导产业,总体布局“一环、三核、一心、三带、五区”旅游发展战略,实现产业布局规范化、规划目标科学化、发展任务精准化,不断擦亮开阳旅游品牌。
“旅游+农业”融合。成功打造长官司、云山茶海等一批农业旅游观光园区和康养田园综合体,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旅游+文化”融合。以水东土司文化、民族和民俗文化为载体,着力推进马头古寨、水东农耕文化体验园等项目建设,进一步释放传承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
“旅游+城镇”融合。推动县城商圈构建,打造开阳富硒特色商业步行街,加快国家级特色小城镇和一批商贸小镇打造,构建全产业发展的全域旅游格局。
数据显示,今年1-7月旅游人数506.65万人,收入50.42亿元。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开阳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