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卫峰 粟超
水是生命之源、发展之要、生态之基。
2021年4月,凤山水库正式开工建设,结束了黔南州没有大型水库的历史。
凤山水库属大(2)型水库,是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也是贵州省“十三五”水利规划建设的龙头项目,工程总投资45.3994亿元。水库建成后每年可向福泉市区、瓮安县城、马场坪工业园和龙昌工业园供水7110万立方米,有效缓解福泉市、瓮安县经济社会发展对供水的迫切需求,助推瓮安—福泉千亿级园区建设,为黔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
黔南州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坚守水利为民初心,践行保护水资源的使命,紧紧围绕建设“生态之州·幸福黔南”核心任务,累计完成全口径水利(务)固定资产投资573亿元,大力推进水利项目建设,破题工程性缺水难题,积极开展各项水利改革,水利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 夯实工程基础润泽一方百姓
黔南属石漠化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是典型的工程性缺水之地。
工程的问题,就用建工程的方式解决。
党的十八大以来,黔南州紧抓贵州省“三位一体”综合规划,大力推进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和三年行动计划,补齐农村饮水安全短板,深入实施水利“百库大会战”及“水网会战”,全州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呈井喷式发展态势。
福泉凤山大型水库如期开工建设;都匀石龙、独山甲摆2座大型水库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水源项目均开工建设;完成福泉高车、龙里窄冲等39座中小型水库建设……10年来,黔南累计实施项目103座水库,已建成运行的水库工程数量达到299座,初步形成“丰枯互济、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黔南水利基础设施网络体系。水利工程年设计供水能力达14.5亿立方米,有效缓解全州工程性缺水难题。
兴水利,惠民生,促发展。喀斯特地貌发育的黔南大地,不少人一度依靠自然形成的有限水源生活,干旱季节大都需要翻越数公里山路找水喝。
“家住在高寒坡,水源不得别乡多,牛年虎年干断水,当地人民拿马驮,党员带头拿马拉,无马的人用肩挑,一天挑不了三挑水,老人挑水眼泪落……”这段山歌是平塘县大塘镇水沟村村民以前饮水困难的真实写照。
为实现让群众,尤其是山区群众喝上“放心水、安全水”的目标,黔南州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作为最大政治任务,依托骨干水源工程,紧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等布局,将黔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现全覆盖。
数据显示,黔南10年累计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360处,全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累计达5211处,全州349万农村人口已达到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标准,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1.5%,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长期以来农民吃水难的历史性问题得到解决。
同时,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而不管、管而不善”问题,黔南在全省率先出台了《黔南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试行)》,这一举措让黔南的农村饮水安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还先后创建了龙里“三个三”村民自治管水,贵定城乡供水一体化,惠水“一带三补”,罗甸“企业+农村供水服务队”等良性运行管护模式,全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得好、管得好、用得好”的管理体系已逐步形成。
黔南州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的10年,可以用“三个最”来概括:投资规模最大、开工项目最多、群众受益最广。今年,黔南正在抢抓新国发2号文件机遇,最大程度争取上级下达水利资金、专项债、试点示范等政策性资金落地黔南。截至9月底,累计争取上级各类水利资金20.3亿元,排名全省第二;累计获得专项债额度14.3亿元,排名全省第2;累计完成全口径水务固定资产投资60亿元,占全年计划任务80亿元的75%。
当前,黔南州正加快构建“黔南水网”助力“四化”建设,着力构建以大型水库为龙头,中型水库为骨干,小型水库、引提调工程为补充的黔南“北、中、南”三个区域水网。全力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城乡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加快规模化供水工程建设和小型工程标准化改造。同时,制定颁布《黔南州农村供水保障管理办法(试行)》,积极推广罗甸县“企业+农村供水服务队”等企业化、专业化管理较好的农村供水保障管理模式,提升农村供水保障管理水平。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加快转变,让民生水利惠及更广大群众,为构建“生态之州·幸福黔南”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和支撑。
■ 守护绿水青山筑牢生态屏障
秋日的瓮安县城,空气清新、阳光温暖。
穿城而过的瓮安河,清澈见底。沿河两岸的杨柳随风摇荡,与河道里一道道设计独特的拦河堰,遥相呼应,一幅水美城美的景象,不少来河边散步游玩的市民纷纷拍照“打卡”。
瓮安河是乌江三大污染源之一,河道水体长期存在总磷超标、水质恶劣等问题。为改善河道水质、重塑河畅水清景色,瓮安县以河湖长制为抓手,主要领导担任河长,精准施策,坚持防洪减灾与生态和人居环境相统一,有效提升了河道水环境。
在都匀,剑江河流淌而过,滋养着两岸的人民。
“以前不少污水直排,河水腥臭,这几年通过治理,河水变干净了,看着舒心,大家晚饭后都喜欢到河边走走。”对于剑江河的改变,市民们赞不绝口。
为守护剑江河的生态,都匀市加大对剑江河段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在强有力的举措下,沿河风光更加靓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黔南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逐步形成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科学调配水量分配制度为手段的现代水利建设形式,实现从“工程治水”向“生态治水”的跨越式转变。
完成水生态文明建设任务。黔南坚持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将水利项目与水生态文明建设高度融合,完成黔南州国家级水生态文明试点和都匀市、惠水县省级水生态文明试点建设,相继建成了都匀三江堰和杉木湖、福泉沙河、瓮安西门河、惠水涟江及三都石龙过江河湖水系连通、龙里水美乡村试点建设等一批水生态示范工程,全面完成国家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任务,并以优秀等次通过国家水利部验收。
开展水生态修复治理。推动都匀市清水江剑江河段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顺利列入全国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并作为贵州省首个开工的重大水利项目,积极争取龙里县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项目作为全国第一批试点项目实施并获水利部评估优秀等次。开展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等项目建设,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39平方公里。
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严格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建立健全水资源“三条红线”管控指标体系,印发坝王河、龙江(打狗河)等水量分配方案,制定曹渡河、樟江等重点河流生态流量目标和保障实施方案;持续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成功创建节水型单位278家、节水型居民小区34个、节水型企业64家,顺利将都匀市、贵定县、福泉市、惠水县建成县域节水型社会,建成率达33.3%。2021年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12年分别下降58%和65%,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2012年的0.444提高到2021年的0.493。
河湖长制向纵深发展。黔南州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全州496条河流和307座水库全部纳入河湖长制管理,共设立河湖长2157名,实现“省、州、县、乡、村”五级河湖长和责任全覆盖,完成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161条河流河道划界。全州纳入省考核的31个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稳定保持100%;22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25个国家级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稳定保持100%。全州4457个集中式供水工程消毒设施全部配备,水源保护措施全部落实。
水与青山两不负,生态建设成果丰。自2016年以来,黔南州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指数考核连续七年位列全省第一名;河湖长制工作考核连续三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2020年黔南州水务局获水利部“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先进集体”表彰……生态黔南建设迈上新台阶。
■ 深化水务改革增添发展动能
今年6月,连绵不绝的暴雨席卷黔南各地,特别是6月17日14时至18日12时,全州共出现29站大暴雨。
面对汛情,黔南科学研判,精准调度,各水库联合发力,各方力量众志成城,确保了黔南安全度汛。
黔南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达1273毫米。作为石漠化的重灾区,长期以来,黔南洪涝、干旱、低温雨雪凝冻等自然灾害频发。
改革才能出生机。为了最大程度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回应群众对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期盼,黔南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搭建了州、县(市)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建立县、乡(镇)、村三级群策群防体系,编制全州重点防洪区域布控“一张图”实现挂图作战,防汛减灾体系日臻完善。同时,压实防汛“三个责任人”和山洪“三个负责人”,实施13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109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洪水灾害防御能力显著提升。洪涝灾害年平均损失率仅为0.15%,小于0.9%的规划目标。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黔南全面深化水务改革,聚焦体制机制改革,着力破解制约水务发展的瓶颈,水务一体化、山区现代水利、农业综合水价、小型水务工程产权制度等专项改革成效位居全省前列。
积极推进支撑水务发展的“四梁八柱”改革事项工作,制定出台《黔南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办法(试行)》《黔南州农村供水保障管理办法(试行)》《黔南州河长制工作派工单管理暂行办法》《黔南州河道消水洞管理办法》。创新开展水利投融资机制体制,资金投入渠道上实现从“政府大包大揽”到“银行和社会广泛参与”的转变,探索水权确权登记试点工作,其中福泉市作为全省八个试点之一,顺利完成试点任务。
在深化“放管服”改革力度方面,黔南进一步下放审批事项,规范审批流程。强化水利执法力度,一批涉水违法违规行为查处整改到位。
在灌区建设方面,黔南将补齐农业灌溉“最后一公里”短板和推进大中型灌区管理体制改革作为灌区建设工作重点,着力在工程建设管理上分阶段分步骤改革实践,水利工程公益性和经营性双重属性由过去注重建设管理向建设、管理、经营三者并重转变,水资源供需矛盾由无序用水向区域供水转变,供水管理由无人管向协会管理、用户参与管理、民主监督转变。
进入新发展阶段,黔南州将继续坚持十六字新时代治水方针,进一步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持续提高城镇及农村供水保障程度,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向着河湖水生态稳步向好和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以及水利改革监管能力显著加强的目标前进,为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