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苗乡侗寨水起舞

清水江畔,锦屏夜色醉迷人。 杨胜屏 摄

游客在凯里下司古镇乘坐游船。 蔡兴文 摄

麻江蓝梦谷蓝莓生态循环产业园。 张旭东 摄

舟行黔东南天马关堰水库。 唐炳全 摄

山青水绿苗寨美。 龙圣勇 摄

岑巩瓦瑶坝上风光。 杨秀勇 摄

■ 粟超 雷博林

黔东南州境内水系发达,河网稠密,有河流983条,是长江、珠江上游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黔东南州全面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聚焦工程性缺水短板,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做活水文章,做优水生态,为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锦绣黔东南新未来夯实基础,努力谱写高质量兴水富民新篇章。

■ 念好工程经 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是有效解决工程性缺水最直接有效的途径。近年来,黔东南州水利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6月28日,施秉县白头旺水库工程大坝比计划工期提前封顶。白头旺水库是以防洪、城乡生活和工业用水、农田灌溉为主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大坝填筑至坝顶高程,是继去年11月实现河道截流和今年实现坝体填筑达到度汛目标的又一控制性核心节点,也为水库年内下闸蓄水提供了重要保障。

6月30日,镇远县马路河水库开工仪式在舞阳镇黄桑田村举行,标志着该工程全面进入施工阶段。马路河水库是纳入《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简称“三位一体”规划)、《贵州省水利建设“三大会战”实施方案》、黔东南州和镇远县“十四五”水利发展规划的项目。项目初设总投资13115.9万元,计划于2024年底完工,将向黄桑田村、魏家屯村5018人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同时保障4673亩农田灌溉用水。受水区的黄桑田村、魏家屯村片区是县级重点打造的全省“100个农业示范园”之一,主打产业为传统的蔬菜、烤烟、水稻、玉米等种植业,新型产业以发展油茶和玫瑰花为主。

8月31日,宰章水库成功完成蓄水。该水库总投资4.85亿元,是一座集城镇供水、灌溉和农村人畜饮水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库,坝顶高程361.5米,最大坝高82.5米,水库正常蓄水位360米,水库总库容1200万立方米。宰章水库工程位于都柳江一级支流宰章河上,坝址位于贵州省从江县“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岜沙苗寨”村。

…………

党的十八大以来,黔东南州大力推进骨干水源工程建设,着力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目前,累计实施的骨干水源工程64座,建成43座,增加蓄水能力3.41亿立方米,增加年供水能力4.18亿立方米。

饮水安全是最大民生工程。“以前到了旱季和冬天,用水就成了‘老大难’。现在好了,规范化供水不仅让我们喝上了水,更喝上了好水。”台江县苗族村村民欧光鹏说。

喜人的改变不仅在台江县,同在黔东南州的苗乡侗寨群众如今畅饮好水。

黔东南州先后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饮水安全三年攻坚决战行动、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护机制、落实“三项制度”“三个责任”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全力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后管护,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持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建立供水保障包保责任体系、落实管护人员资金保障、开展问题排查整治常态化。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高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和水平。

目前,黔东南州共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1223处,其中集中式供水工程8495处,分散式工程2728处,覆盖全州409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04%,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达到95.78%。全州农村饮水安全实现全覆盖,达到现行的“饮水不愁”标准。

■ 写好水文章 助推水利惠民生

水利工程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命脉。

黄平县旧州重点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于4月29日竣工验收。该项目位于黄平县西北部,灌区分布在旧州镇、一碗水乡,涉及8个村。本次灌片工程实施涉及的各个灌片水利设施均是修建年代久远,施工工艺粗糙,工程质量较差,导致灌片渠道工程老化失修、渗漏严重、损坏严重、输水能力不足,部分渠道下游基本无水可用等现象普遍存在。虽然水源充分,灌面却无水可灌,致使有效灌溉面积严重下降。一碗水乡项目区涉及3个灌片,解决水淹塘灌片320亩、马家冲灌片400亩、尖坡灌片305亩灌溉用水问题。旧州镇项目区涉及5个灌片,解决桂花灌片1988亩、朱家坡灌片744亩、巢虎屯1180亩、吴家院180亩灌溉用水问题和岑花灌片排涝问题。

7月6日,黄平县翁坪乡农业节水示范项目完工验收。该项目总投资349.99万元,主要解决5个养殖场、100亩枣子基地及150亩烟地的供水问题,从满溪河泉水取水,输水至泵站加压提水至高位水池后配水至各个养殖场、枣子基地及烟地,为今后黄平县绿色、环保、节水农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示范推动作用。

数据显示,黔东南州共有中型灌区31个,总设计灌溉面积为130.68万亩。党的十八大以来,黔东南州共实施中型灌区项目14个,涉及全州9个中型灌区(旧州灌区、仰阿莎灌区、鱼塘灌区、都柳江灌区、巴拉河灌区、镇远灌区、江洞灌区、亮江河中型灌区、思州北部灌区),项目总投资23022万元,解决灌溉面积20.6402万亩。

在水旱灾害防御方面,黔东南州坚持“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险”的方针,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开展全州防汛抗旱各项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建有山洪灾害雨量监测站点332个、视频监控站点180个,以及88个图像监测站点、712套无线预警广播,另外建设有州、县监测预警平台系统、群策群发体系等。据统计,近年来通过山洪灾害预警信息系统发布预警预报信息700万余条,2013年以来,累计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2.4万余人,减少受灾人口70余万人,避免人员伤亡6000余起6万余人,解救洪水围困群众2158人。

同时,实施15条山洪沟治理项目,累计总投资11884万元,综合治理河道长度39.6公里,保护人口51626人,保护耕地18787亩。列入国家历次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计划的共有221座,“十三五”以前的项目已全部实施完成,共计完成投资6.5亿元。“十四五”期间的项目正在实施14座,工程总投资3500万元。实施抗旱应急引调提水工程39处,已完工并开展竣工验收工作。抗旱应急引调提水工程和抗旱应急备用井工程,总投资1.87亿元,供水保障39个集镇及相关村寨共计36.6172万人的抗旱应急用水,解决1.055万亩耕地抗旱应急灌溉面积。

此外,黔东南州还积极推进小水电绿色发展。全州小水电装机容量由32.9万千瓦增长至68.47万千瓦,创建了8座全国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对51座老旧电站实施了增效扩容改造,其中28个同步进行生态改造,总投资2.1亿元,提高了电站安全生产水平和水能资源利用率,改善了25条河流生态情况。实施了8个农村小水电扶贫项目,已累计兑现1992.36万元扶贫收益到县政府指定账户,用于扶贫和公益事业。对477座小水电开展了清理整改工作,已退出130座、整改333座。其中,300座改造了生态流量泄放设施和安装了实时监测设备。

■ 走好生态路 擦亮绿色发展名片

鸳鸯绿浦上,翡翠锦屏中。锦屏县三板溪水库,远山为黛,近水如蓝,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山水画卷映入眼帘。

2017年底以来,剑河县投资2.6亿元,锦屏县投资1.8亿元,对清水江三板溪库区的网箱养鱼进行全面清理。拆除库区水域养鱼网箱2.3万余箱,退养还湖、渔民上岸。如今的三板溪水库,碧波万顷,湖水如玉,白鹭不时掠过水面,美不胜收。

近年来,黔东南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污水治理等方面,真抓实干打出一套“组合拳”,用生动实践奏出“亲水、爱水、护水”的时代乐章。

黔东南州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以来,构建了“党政齐抓、部门联动、上下共管”的河湖长工作格局,统筹河流上下游、左右岸,依法治河,全方位整治水生态环境。建立了州、县、乡、村四级河湖长制工作体系,实施“一河湖一策”管理,将河湖长制体系向民间延伸,共招募2168名河湖民间义务监督员和聘请4662名河湖保洁员参与河湖日常监督、巡查。完成了河湖管理范围划定983条,共计12645.79公里,完成率100%,是全省9个市(州)中河流长度最长的市(州),得到省级激励资金500万元。持续推进河湖“四乱”规范化、常态化,加强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方面,全州境内共清理拆除水面网箱9101亩。探索了“河湖长+检察长”两长协作,创新依法治水新模式。在锦屏县建成全省首个河湖长制主题公园。2021年,关于河湖长制工作黔东南州3位同志获水利部表彰。

如今,黔东南州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地表水环境质量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排位连年提升,从2019年第10位、2020年第8位、2021年第4位提升到2022年1至6月第2位。2021年省对州级河湖长制考核中,黔东南州在全省排名第一,最高设省级河长的5条河流“一河一考”均为优秀等次,被省人民政府表扬。

水土保持方面。黔东南州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任务1487.03平方公里,占省水利厅下达1324.57平方公里治理任务的112.3%。按照《贵州省各市县区水土保持率远期及分阶段目标值分析确认报告》,2020年黔东南州水土保持率84.20%,剩余水土流失面积4794.5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位列贵州省第一位。在探索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路上,实施了生态清洁小流域3处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村民自建”试点3个,完成了全国首批水土保持“以奖代补”试点榕江县的建设任务,并在麻江县、三穗县、黎平县和从江县推广了榕江县“以奖代补”的经验,在全省市(州)层面上率先建立了《黔东南州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实施细则(试行)》机制。

水资源管理方面。黔东南州从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了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四项制度”,严格落实年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组织实施《黔东南州“十四五”年度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黔东南州地下水管控指标》《黔东南州13条州管河流生态流量目标》等,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纳入对各县(市)政府考核内容。夯实取水许可行政审批,严格建设和规划项目水资源论证审查,出台取水许可办理服务手册,完善取水许可分级审查审批、取水许可办理和变更及注吊销流程、取水许可后期管理等,建立黔东南州取水许可档案规范化建设大数据管控平台信息系统,在全省第一个推行取水许可电子档案。创新取水许可监督检查机制,在受疫情影响条件下,按照“州县一体、整齐划一”的原则,采取线上随机抽查、线下飞检核实等方式方法对取水户开展监督检查。

污水治理方面。黔东南州已建成投运的城市(县城)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有37个,总设计污水处理能力30.4万立方米/日。建制镇污水方面,全州118个建制镇(不含城关镇),有1个建制镇(黎平县地坪镇)污水处理项目因处于洋溪水库淹没区暂缓实施外,有111个建制镇独立建成了污水处理厂,剩余6个建制镇建设了污水收集管网系统连接县城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总处理能力7.8万吨/日。建制乡污水方面,全州60个乡,目前已建成36个建制乡污水处理厂,剩余24个建制乡污水处理设施预计于“十四五”期间建设完成。黔东南州水环境治理经验做法得到生态环境部表扬。

同时,黔东南州高质量落实节水行动方案各项指标,完成了党政机关节水型单位、省级节水型高校、水利行业节水型机关、高耗水节水型企业创建率100%的目标,创建了国家县域节水型社会8个(凯里、施秉、三穗、雷山、天柱、岑巩、黄平、锦屏)、国家节水型城市1个(凯里)、省级节水型城市2个(施秉、雷山),建立了贵州省第一个合同节水典型试点——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了贵州省节水载体创建资料归档规范化标准,实现了年取地表水30万方、地下水5万方共80个重点取水户在线取水监控率100%。

--> 2022-10-16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74412.html 1 苗乡侗寨水起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