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筑城谱写水华章

甲秀楼景色。 杨良强 摄

贵阳观山湖公园。 杨良强 摄

乌当区水利设施渠道。 杨良强 摄

山清水秀花溪布依寨。 秦刚 摄

贵阳百花湖。 刘云贵 摄

贵阳市鱼洞峡水库库区。 杨良强 摄

■ 筑水轩

贵阳,一座人均水资源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典型工程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并存的城市。

贵阳市抢抓机遇,多渠道筹措水利建设资金,积极推动水务项目建设,集中在骨干水源工程和引调水工程、城乡供水一体化、城市污水治理等方面发力,为贵阳贵安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利支撑。

当前,贵阳贵安正在为建成城市人口700万、城区人口500万的特大城市提供高水平的水安全保障做准备。

■ 为水利高质量发展上“保险”

10年前,贵阳的年供水量为2亿多立方米。水资源量不足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已步入快车道的贵阳的一块短板。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是彼时保障贵阳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

2012年,贵阳市开始大规模开展骨干水源工程建设。随着全市骨干水源工程持续推进,乌当鱼洞峡水库、开阳那卡河水库等一批中型水库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据了解,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贵阳市已累计开工建设骨干水源工程27处,仅“十三五”期间,贵阳市就新开工建设修文县桃源水库等11座骨干水源工程,新增供水能力0.81亿立方米,实现了“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水源”。截至2021年底,贵阳贵安已建成投用12座骨干水源工程,总库容0.85亿立方米。

随着贵阳市水务一体化改革的深入、贵阳水务集团的组建,有效推动了全市水资源实现统筹规划、优化配置。目前,市水务集团拥有供水厂19座,日供水设计能力达193万吨,基本能满足当前贵阳贵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不过,随着贵阳贵安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贵阳城区供水水源布局单一、分布散、规模小的现状与城市快速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从域外引水成为解决贵阳市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太好了!以后我们就能喝上黔中水利枢纽的水啦!”2022年6月30日,看到贵阳市“花南花中工程”试通水的消息,家住南明区国际城的李先生高兴地说道。一天前,花溪水库至南郊、中曹水厂输水工程建成试通水,它是承接贵州首个大型跨地区、跨流域、长距离调水工程——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向贵阳市供水的标志性项目,为黔中水输贵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贵阳市水务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花南花中工程建设历时3年多,建成通水后,可为贵阳市南郊水厂、中曹水厂、东郊水厂日供水75万吨,能有效解决城区南部、东部发展用水需求,提升区域供水安全保障能力。该工程的建成,将推动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供水效益有效发挥,助力贵阳贵安向构建“北托乌江、南依黔中、红枫湖调节、三源配置、优水优用”城市高质量供水保障格局的目标更进一步。

据悉,目前凯松隧洞出口至松柏山水库输水工程已完成项目建议书审查并获贵阳市发改委批复。红枫湖—花溪水库连通工程已完成可研(代项建)技术审查,正在开展相关专题编制及报批。贵阳市用上乌江水、用好黔中水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展开。

■ 打通农村饮水安全“最后一公里”

“要是放在以前的这个时节,我们远门都不敢出,城也不敢进,就怕家里停水了老人在家没水喝。现在不担心了,家里24小时都有水。”2022年8月下旬,贵阳市遭遇几十年不遇的高温干旱天气,乌当区羊昌镇羊昌村下田坝组的老陈这样对市水务局抗旱技术服务组的技术人员说道。

就在3年前,一到枯水季节,老陈还要开着自家的车子到十几里外的镇上为全村子几十号人拉水喝,随着乌当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的推进,如今,下田坝组的村民和城里人一样,喝上了干净卫生又有保障的城市自来水,水价也没有贵出一分钱。村民们说,这让他们拥有了满满的获得感:不多掏一分钱喝着一样干净方便的自来水,呼吸的空气还更新鲜,让我搬到城里都不去。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关系民生、保障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水利基础设施,是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群众身体健康和脱贫攻坚质量。贵阳市水务局高度重视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围绕农村“有水喝”“喝好水”“不断水”三个阶段目标,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建、管、用、维”全方面保障,为贵阳市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水利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阳市把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统筹推进,先后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攻坚决战行动”“农村分散供水巩固提升工程”“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对农村供水标准偏低、规模偏小、水质不达标的农村水厂进行升级改造,完善水质净化和消毒设施,着力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巩固农村饮水安全扶贫成果。截至2022年6月,贵阳市共有农村供水工程2842处,涉及农村供水人口198.07万人(供水工程服务人口),其中:100人以上集中式供水工程1888个,覆盖人口193.03万人,集中式供水工程覆盖率97.46%,其中:南明区、云岩区、白云区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全市农村形成较为完整的供水体系,现行脱贫标准下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实现了农村群众“有水喝”。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农村群众全面实现“有水喝”后,让他们“喝好水”,就成为贵阳市水务局新的工作目标。

贵阳市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将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列入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市级各部门职责明确,紧密配合,扎实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建、管、用、维”全方面保障。先后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攻坚决战行动”“农村分散供水巩固提升工程”“农村供水保障工程”累计投入资金4.63亿元,新建及改造农村供水工程450多处,提升及改善农村饮水安全人口52万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取得明显成效:清镇市通过农村供水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水网建设。打破城乡二元化供水局面,依托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席关水厂覆盖了犁倭镇、流长乡、站街镇共计31个村10万余人。息烽县通过农村供水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在全县范围开展农村规模化水厂等工程,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已达到99.7%,告别了小水池饮水的状况。开阳县通过农村供水巩固提升工程建设,统筹推进高寨乡、宅吉乡等乡镇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解决了高寨乡、宅吉乡等乡村长期存在的季节性缺水问题……

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是一项长期、动态的工作。贵阳市积极谋划农村供水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坚持水利工作从建到管一张蓝图绘到底,实施项目的同时做好农村饮水安全运行管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迈向新台阶。逐步实现农村供水市场化、专业化管理,确保“不断水”。

贵阳市农村饮水安全体系完善后,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据调查,通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及建后管护,农户的生活用水量逐步增加,多数农户购置了洗衣机,热水器等,进一步改善了卫生环境状况,降低了因水质问题引发的传染病发病率,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成后,农村劳动力从挑水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其他如种植、养殖、外出做工等活动,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农村生产力得到释放,经济发展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大力发展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还增强了农村抗旱防灾能力,干旱季节发生饮水困难的人数逐年减少。

■ 再现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画卷

天蒙蒙亮,年过八旬的白大爷就来到贵阳市南明河畔的青山再生水厂活水景观公园,与老伙计们一起开始晨练。

“这里水清树绿、空气清新,与小区一街之隔,是家门口晨练的好去处。”白大爷在南明河畔生活了大半辈子,可几年前,老人宁可绕远路也不愿从南明河边经过,家中临河的那侧窗户也常年紧闭。

全长185公里的南明河流经贵阳市5个区县,其中贵阳中心城区段长约50公里,被誉为贵阳市的“母亲河”。随着贵阳市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日益严重的污染让南明河中心城区段长期处于劣Ⅴ类水质,成为一条“失去生命的河流”。

总结历次南明河治理经验后,贵阳市决心探索全新的治理模式。2012年,贵阳市把南明河环境综合整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确定了“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近回用”的新思路,推动原有“末端兜底”向“前端减量、沿途分处”方式转变。为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贵阳市还创新实践了“下沉式再生水厂”建设。

2016年,贵阳市启动第一座下沉式再生水厂——南明河畔的青山再生水厂建设,其核心污水处理系统位于地下20多米,污水处理规模达5万吨/日,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准IV类标准。全新的原址下沉建设方案,让再生水厂的地面建成了生态公园、水环境科技馆、停车场等,在彻底解决邻避问题的同时,实现了再生水100%回收利用,还节约征地、管网等费用共计7.35亿元,节约年调水费1700万元。

据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贵阳市分别建设了七彩湖、花溪(三期)、二桥(三期)、金阳(三期)、贵棉、太慈、贵钢、河滨等31座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处理能力达93.2万吨/日,各厂出水指标均达到一级A标,部分厂主要指标达到地表Ⅳ类水标准,实现了区域内水资源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为及时解决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贵阳市建成集中式污泥处理设施——新庄污泥深度处理中心(500吨/日),并在贵医、六广门等污水处理厂分散式建设污泥处理设施(426吨/日)。目前,贵阳市每天污泥处理能力已达1200余吨,有效解决了污泥处理问题。

更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以来,贵阳市新建的20座再生水厂中,有14座采取下沉式建设,全市下沉式污水处理厂达16座。其中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的六广门、贵医两座再生水厂位于地下30多米,地面是学生公寓、体育场、商业综合体。两个地下污水厂创造了全埋深度全国第一、功能结构全国首创、处理工艺全国一流的“标志性突破”,建成后服务面积22.06平方千米,服务人口55万人,地上部分还将建成70余万平方米的城市综合体。

贵阳市根据山地城市组团式发展的特点,探索实践分散式地下再生水厂建设,有效解决了山地城市用地紧张,污水厂选址影响周边环境等突出问题,每天还可就近向南明河提供150余万吨生态补水。

如今,随着南明河治理的不断深入,南明河全流域25处黑臭水体全部消除,7条主要支流水质全部达标,中心城区段水质稳定达到Ⅳ类以上,部分区域达Ⅲ类及以上。南明河干流城区段沉水植物覆盖率达到80%;水生植物种类突破10种;优势鱼类种类数多达9科、29种,生物多样性指数、水生植物盖度、生态系统完整性显著提高,“水清岸美有文化,鸟飞鱼跃人欢畅”的景象重回人们的视野。

十年创新发展,十年砥砺奋进。一幅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优美画卷,就这样呈现在世人的眼前。

--> 2022-10-16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74406.html 1 筑城谱写水华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