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加榜梯田美景如画。

在赤水市长期镇实施的乌蒙山区域“兴地惠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

山水环绕的铜仁主城区一角。 李铭亨 摄

修文县六屯镇大木村村庄规划鸟瞰图。

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

毕节市织金县茶店乡中国石化贵州能化PGA项目建设现场。

■ 李奇松 赵旭婉婷

走进新时代,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主导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成为建设多彩贵州的时代所需,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8年贵州组建自然资源部门以来,贵州省自然资源系统始终践行使命担当,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聚焦“两统一”职责苦干实干、奋力拼搏,在保护生态、保障发展、保卫民生等方面取得历史性成就,为贵州创造赶超跨越的“黄金十年”提供了坚实的自然资源保障。

■ 构建国土空间规划“有维度”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倡导土地资源节约,不光是生态环境保护遵循之道,更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崇山峻岭到大小河湖,从梯田湿地到茫茫林海,从阡陌纵横到车水马龙……2017年底,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我省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一场声势浩大的“三调”攻坚战在壮美的多彩贵州全面打响。   

地质找矿硕果累累,累计发现矿床(点)3300多处,探明大中型矿产地600多处,23个矿种资源储量排名全国前3位,奠定了贵州矿产资源大省地位。

煤、磷、铝、锰、金、锑、汞、重晶石等优势矿产资源找矿均取得重大突破,在铜仁松桃新发现4个世界级超大型、1个特大型富锰矿床,实现我国锰矿地质找矿历史性突破,改变了我国锰矿资源格局;在毕节发现超大型铅锌矿床;在正安页岩气勘查取得重大突破。

高水平规划引领,是我省实现高质量发展重要“底气”所在。

立足于贵州“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地理格局、“两江上游”的生态环境区位和“陡薄碎干”(坡度陡、土层薄、分布碎、水田干)的耕地实际情况,建立省、市(州)、县、乡镇四个层级和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三种类型共同构成的“四级三类”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规划期建设用地指标较调整前增加45万亩,其中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较调整前增加7.28万亩,城镇工矿用地规模较调整前增加7.84万亩,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从97平方米/人提高到126平方米/人,解决了空间结构布局不合理、用地矛盾突出等重大问题。

通过开展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试点,打造了一批山地城镇和工业“梯田”;通过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城乡资源要素流动,有效解决了城市发展“缺地”、农村发展“缺钱”的问题。

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优先顺序,统筹划定“三区三线”,初步形成全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

■ 守牢耕地红线“有力度”

“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这是顺天应时的战略考量,更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深重嘱托。 

“厚土守土”是自然资源人的最大本分。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在全省自然资源人的眼里犹如鸟之双翼。

五年来,落实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严守“耕地红线”。严控耕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和其他农用地,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进出平衡,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将符合条件的园地、灌木林恢复为耕地,新增耕地可用于占补平衡。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落实全省耕地保护任务与责任,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调整优化耕地布局,核实整改补划永久基本农田,促进优质耕地集中连片,促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发展。

■ 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有适度”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源。国土空间规划是一座城市前进的“航标”和“灯塔”,城市发展,规划是源头活水。

既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又要保障全省经济建设所需的大量建设用地。怎样做到两全其美?贵州走出了一条以“保红线”促“保发展”,“双保双赢”的良性循环道路。 

贵州引导人口、产业相对集中布局,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打造贵阳—贵安—安顺都市圈和遵义都市圈,支持黔中经济区率先发展,围绕全省城镇化实现城区新增人口突破“三个100万”的目标,建设100个省级特色小镇和小城镇,推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城镇化空间格局。

贵州坚持规划引领促进城镇集聚发展,加快盘活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创新利用方式推动项目节约用地,使宝贵的土地资源效益最大化,在城镇建设、产业发展和相关重大项目建设中,严格控制项目建设用地规模,以“亩产论英雄”,创造了“工业梯田”“山地城镇”“梯田园区”等贵州节地经验。

“十三五”期间,贵州单位GDP使用面积下降率达到23%,超过国家下达任务的3个百分点。贵州贵阳云岩区、毕节七星关区、凤冈县等7个县(市、区)入选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

■ 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有广度”

行走贵州,从磅礴的乌蒙山到奔腾的赤水河,从俊美的万山景区到秀丽的小七孔,绿色生态崛起正劲,绿色意识牢固树立,绿色产业方兴未艾,绿色生活走进千家,绿色家园跃然大地……

贵州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林长制,森林覆盖率达62.12%。贵州省自然资源厅着力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全力保障自然资源要素,坚持节约集约利用,用一抹抹形态万千的“绿色”,厚积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底蕴,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筑牢珠江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投资25.61亿元,实施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乌蒙山区“兴地惠民”土地整治等重大工程,完成矿山土地复垦面积2.8万米、矿区林地恢复面积1.35万亩、历史遗留矿山治理面积4.2万亩。

投资1.18亿元,完成乌江、赤水河两岸10公里范围内508个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面积1.25万亩。

绿树成荫、丹桂飘香、洁净如洗,使人仿佛行至公园中。而横亘其间的皮带通廊和堆叠成丘的地面矿仓,却提醒你这里是一座矿山。这里是贵州开阳磷矿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这也是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全力推进矿山集中“治秃”专项行动,统筹开展历史遗留矿山治理、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绿色矿山建设行动,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矿产资源规划、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修复全过程的一个缩影。

该经验做法入选2020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推广清单。目前全省建成绿色矿山750座,其中国家级19座,省级731座。

■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有速度”

“感谢政府、感谢党,现在的政策太好了。”从遵义市务川自治县石朝乡地质灾害隐患点(崩塌)搬迁进城的张老汉脸上充满了笑意,他表示以前一到雨季,就要找寄宿地方,总担心后山的危岩滚下来。现在好了,全家人都在遵义市新蒲新区安居乐业,再也不用提心吊胆。

同样高兴的,还有凤冈县新建镇自然资源所的代元超。“如果桥塘村的崩塌点能够列入这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项目,我们就把山上的11户49人搬出地灾点到集镇安置,把上山的那条小马路封了。这样一来,既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又切实保障了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山上的生态环境,最多两年,就可以恢复到以前的绿水青山。”他如是说。

近年来,对全省28000余处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按照“人防+技防”的方式,逐一落实群测群防综合防治。从“管”“防”“避”“治”系统总结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经验,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提升灾害风险管控能力和水平。

建成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平台和专业自动化监测点7779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实施工程治理项目1272个,解除了94.53万群众遭受威胁,有效提升基层临灾快速处置能力,守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有深度”

自然资源工作与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与群众利益紧密相连。一直以来,贵州省自然资源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兜牢兜住民生底线,把人民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切实增强“民生温度”。

“真是方便呀!手机上操作一下就可以提交宅地基申请,不用来回往镇、村里跑路了。”近日,修文县六屯镇大木村村民张廷书在县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通过黔村规APP系统完成了宅基地线上申请审批业务,这也是贵州省第一宗宅基地线上申请审批业务。这标志着全省农村村民用地建房申请审批和监管信息化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

贵州在全国率先开展矿产资源配置体制改革,建立“政府统筹、平台交易、部门登记”的矿业权出让新机制,形成贵州“1+5+8”配套改革政策体系。

统一贵州省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统一房、地、林、农等各类不动产登记收件标准,实行“一门进、一窗办、交一套资料、跑一次”的“四个一”简化办理流程,利用“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实现不动产登记城乡全覆盖、类型全统一;破解“办证难”推行“净矿”出让,减少审批层级,提高审批效率;改审批制为合同制,促进矿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形成了可复制、易推广、可借鉴的“贵州特色经验”。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贵州省自然资源厅提供)

--> 2022-10-16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74392.html 1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