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贵州,林业产业集聚财富

从江县贯洞镇腊水村铁皮石斛种植基地,村民在树上采摘铁皮石斛花。 吴德军 摄

盛夏时节,游客在赤水市两河口镇香溪河上漂流。 王长育 摄 (贵州图片库发)

赫章县兴发乡中营村依托林草资源发展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李学友 摄 (贵州图片库发)

凤冈县茶寿山森林康养步道。 (贵州省林业局供图)

三穗县良上镇岑兴村林下养蜂基地,村民在采收蜂蜜。 田健 摄

贞丰县北盘江镇金井村花椒示范基地,村民在采摘花椒。 方春英 摄

■ 方春英

贵州林木丰盛,森林覆盖率达62.12%,是全省体量最大的生态资源。

这些庞大的生态资源,是不可估算的财富。

传统的木、竹可以替代钢和塑料;油茶、山桐子是上好的木本油料作物;刺梨、林下食品成为人们健康养生新选择;花椒、辣木不仅可做调料,更能开发用于医药、军工、化工领域;全省314个自然保护地成为人们休闲、度假、健身、养生的最佳场所……

在贵州,每一个物种,只要其功效得到充分的挖掘利用,都能形成带动数以万计群众增收的新渠道。每一处景观,只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地开发利用,都能成为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好平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因地制宜发展林业产业。全省林下经济全产业链产值从2016年的101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560亿元,林下经济平均亩产值达到2000元,较2016年增长228%;2021年全省特色林业产品产量151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201亿元。

各地积极探索入股分红、效益分红、返租倒包、劳务收益等利益联结机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助推农户稳定增收。2021年,全省1.75万个林下经济实施主体带动302.8万农村人口增收,特色林业产业带动100.3万农村人口增收。

让丰富的森林资源成为贵州人民的幸福不动产、林区群众的绿色提款机,为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绿色动能,贵州林业,义不容辞。

■ 种下花椒 让石山增绿更增收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贞丰县北盘江镇的顶坛片区有这样一首歌谣:“眼望花江河,有水喝不着;石缝种包谷,只够三月活;想要吃米饭,除非坐月婆;姑娘往外嫁,媳妇讨不着。”那时候,顶坛片区95%的面积是石旮旯,严重的石漠化、贫瘠的土地、恶劣的环境,让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成为穷的代名词。

通过石漠化治理向石山要地,才能“绝地逢生”。

为此,贞丰县提出“因时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种植花椒致富”的思路,在顶坛片区大力发展花椒产业,形成了治理石漠化成功的“顶坛模式”,也打造了具有特色优势的花椒产业。贞丰县获得“中国花椒之乡”称号,“顶坛花椒”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

“大家都知道花椒是最适合贞丰石漠化地区发展的产业,也都想大力发展,但是地理条件实在太恶劣了,例如我县白层镇巧苗村,山高、坡陡、谷深,人都站不住,想发展都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贞丰县林业局科技推广站站长韦昌盛认为,想要在巧苗村这样的地方发展产业,对资金、技术的要求都非常高,必须引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

2018年,在贵州省林业局的大力支持下,贞丰县引进贵州天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集花椒种植基地、精深加工萃取芳香精油生产线、花椒系列产品交易市场等为一体的花椒全产业链项目。

“其实,第一次来考察的时候心里面是打了退堂鼓的。我们的工作人员在巧苗村的大山坡顶、坡中和坡脚分别测验土壤和气候,由于山势陡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从坡顶滚到坡脚,有些地方只能匍匐爬行。真的没有想到这个地方条件居然恶劣到这样的程度。”贵州天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刚回忆道。

让孙刚决定闯一闯的,是当地的农民。“他们日子过得很苦,但是他们没有放弃,想要发展的愿望很强烈。听说有公司来了,就特别积极地帮忙。那么难走的山路,他们走几公里来给我们送水喝,就希望我们能带着他们过上好日子。”

有了农户的大力支持,天牧公司在贞丰的项目推进速度很快。2018年完成了白层镇巧苗基地1万亩石漠化荒山的整治,采用矮化密植方式,建设了1.2万亩花椒种植示范基地。到2020年底,该公司已在白层镇、鲁贡镇、沙坪镇、者相镇和连环乡种植花椒3万余亩。

如今,天牧公司的花椒基地核心区已有3000多亩进入采摘期,今年产量达600多吨。7月,走进巧苗花椒基地,过去光秃秃只在石头缝里长一两棵杂草的荒芜景象不见了,只有满山翠绿饱满的花椒果实缀满枝头,阵阵椒香扑鼻。7月,也是贞丰最热的时候,但每天都有100多名农户在山上,剪枝、采摘新鲜的花椒,忙得不亦乐乎。

“以前我们荒山就是种玉米,一年忙到头收下来的粮吃不饱肚子,现在种了花椒日子变好了,有土地流转费还能上班拿工资。”在基地务工的巧苗村罗令五组村民罗兴高说,他家60亩土地都流转给了天牧公司种花椒,每年能够得到2万元的流转费用,土地流转后,他和老伴成了基地的产业工人,负责除草、施肥、采摘,每年又有4万元左右的收入。在家门口就能吃上“产业饭”,让罗兴高和老伴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 养蜂采蜜 让农民爱林更护林

只要谈到养蜂,平时不爱说话的绥阳县宽阔镇红河村村民王红讲起来就会滔滔不绝:“蜂桶的材料最好是泡桐,冬暖夏凉,蜜蜂好养。用杉木做的蜂桶冬天太冷了,蜜蜂容易死。”“蜂桶的形状还是以前那种圆锥形的好,现在长方形的这种蜂箱质量差点。”“机器压出来的蜜和手摇出来的蜜,味道差不多,但还是不一样。”

原来,王红所居住的村组处于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祖祖辈辈都是深山的养蜂人。“我们这里环境好,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蜜源植物。有很多野生的五倍子树,但是分布在深山里面,很难采集。”王红介绍,过去,他们都要把蜂桶背到山崖峭壁上,保护区里面根本没有路,一年只能养几桶蜂,勉强糊口过日子。“而且我的腿有残疾,就更难了。祖传的养蜂路子走不通,出去打工也没人要,日子苦啊!”

对王红来说,红河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是他人生的转折点。2016年,为实现生态脱贫,在贵州省林业局的支持下,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在红河村建立了1600亩盐肤木(五倍子树)基地,利用盐肤木的优质蜜源,发展林下中蜂养殖,探索“五倍子+中蜂”立体种养模式。“如今,村子里面种了两三千亩五倍子树,还怕没有蜜源吗?我们再也不用背着蜂桶翻山越岭了,放在林子下面就行,产量更高。而且合作社还帮我们卖,也不愁销路。”王红说。

如今,王红在养殖中蜂的同时种植了20亩盐肤木。2021年,他家的25桶中蜂产蜜500斤,按照150元/斤的价格销售,共计收入7.5万元。今年,王红养殖了30桶中蜂,预计产蜜600斤,收入将达到9万元。而整个红河村的中蜂养殖已达700余箱,年产蜜3.5吨,年产值达100万元以上,使得3000余名群众过上了“甜蜜”生活。

在贵州,林蜂是林下养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无污染、不占耕地、不耗粮食、养殖投入少、经济效益高等优势,越来越多地方将林蜂作为特色产业。

今年6月,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利用省级林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保护区内沿河自治县黄土镇勇敢村、沙坪村等地发展林下养蜂产业。截至目前,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蜂农已有564户,共计饲养中蜂7012群。

3个多月过去了,勇敢村的林下蜂蜜迎来首次采割。“按照去年每斤150元的价格,今年预计收入超过12万元。”勇敢村党支部书记田书友给村民们算了一笔账,在他心里,早已谋划要在明年将养殖规模从现有的200箱扩大到400箱,他要带着村民们把这份乡村振兴的“甜蜜事业”越做越大。

在榕江县定威水族乡定旦村,返乡青年王吉安通过对野生蜜蜂进行改良培育,摸索出蜜蜂种群和蜂王培育繁殖新技术。如今,定旦村已建成标准化养殖基地、蜂蜜精深加工厂,推出土蜂蜜、土蜜蜂种群、土蜂王等“定威土蜂”系列产品远销四川、甘肃、广东、广西等地。

立足生态,着眼特色,为写好林下养殖这篇生态产业文章,下一步,贵州还将充分发挥物种多样性的优势资源,在蜜源丰富的林区、林缘、林边发展中蜂、胡蜂等林蜂养殖,培育绿色、健康的特色产品,助力群众增收致富。

■ 旅游康养 让好风景更有“钱景”

秋高气爽,置身“贵州屋脊”,“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景致映入眼帘。这里是秋天最火的网红打卡地——世界上最大面积的野生韭菜花带、赫章县阿西里西景区的二台坡和韭菜坪。“每年节假日期间,景区每天接待游客达上万人次,每天最多可同时接待约2万人次。”贵州阿西里西草原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运行主管马孝介绍。

据了解,阿西里西大草原位于赫章县东南部,景区包括原生态草原、天坑、高原湿地、丛状峰林、水体景观等自然旅游资源,是长江以南最大面积的天然草场。

曾经,生活在这片偏远草场区的群众大多靠放牧为生,但由于交通不便、养殖经济效益低并没有为生活带来多大改变,而过度放牧也会让山地草原面临石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威胁。如今,在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化的助力下,当地生态环境变好了,产业发展起来了,村里的就业创业渠道多了,年轻人回来了。

“我每天牵3匹马到景区为游客提供骑马体验,按照时间和路程,每次收费20元至30元不等,最高时一天能赚3000多元,少时也有上千元。”曾在广东马场里打过工的赫章县威奢乡大寨村村民舒云军说,能在家乡挣到钱,谁还愿意背井离乡呢。

近年来,贵州各地充分利用优良的森林资源优势、森林景观优势和气候条件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产业。

赤水市两河口镇黎明村,紧邻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全村197人中有110多人在赤水大瀑布景区工作。此外,村里57户农户还自筹资金87万元,于2014年成立了黎明村生态乡村旅游服务公司,在景区上游发展漂流。“这几年我们的漂流项目平均每年盈利都在300万元以上,60%的收入由村民按股分红,40%留给村集体,村里用这笔钱统一为全村农户购买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黎明村党支部书记王廷科说。

在凤冈县绥阳镇茶寿山森林康养基地,有机茶园里是康养度假酒店、健康管理中心和远程诊疗系统、慢病康复优化平台、省森林康养发展培训基地、中小学游学与自然教育基地,佰草药博园、月亮湾生态农场、民族文化馆、银水河游憩区、古夷州茶海之源景区等。文、康、旅、农、林、茶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在这里形成,带动了周围700名农户就业增收……

2021年,全省林业草原旅游、康养与休闲共接待游客3.59亿人次,累计收入1525亿元,森林旅游休闲康养产业产值排在全国前列。

为加快生态旅游发展,推动旅游产业化进程,省林业局印发了关于旅游产业化专项行动的方案,明确到2025年,打造10条以上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建成森林康养步道300公里以上。同时,系统整合自然遗产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国有林场、湿地公园、地质公园等生态资源,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目的地,加快推进景区景点转型升级,不断丰富生态旅游业态、持续拓展生态旅游承载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幸福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2022-10-16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74389.html 1 贵州,林业产业集聚财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