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贵州,植树让森林更美丽

正安县九道水国家森林公园美景。 蹇广宏 摄 (贵州图片库发)

龙里县冠山街道三元林业站护林员在巡山。 刘青 摄

贵阳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楸树花开、风景如画。 徐其飞 摄(贵州图片库发)

印江自治县沙子坡镇韩家村大力发展绿化苗木产业,全村种植海棠、红枫、桂花等观赏树种200多亩。 陈晓岚 摄(贵州图片库发)

黔西市第一实验学校学生参加植树活动。范晖 摄(贵州图片库发)

锦屏县国有林场利用无人机喷洒农药,杀虫护林。 杨胜屏 摄(贵州图片库发)

■ 方春英

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荔波茂兰;

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的栖息地——梵净山;

世界最大面积野韭菜花带——韭菜坪;

世界最大天然花园——百里杜鹃;

中国丹霞——赤水……

贵州的绿水青山,就是一张张珍贵的名片,让世界认识了贵州,更让世界记住了贵州。

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是贵州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必须。

高站位推动义务植树。2015年以来,每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贵州五级领导干部带头义务植树,8年时间累计9214万余人次参与该项活动,义务植树折算达3.86亿株。以上率下、常抓不懈,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省上下共同的意志和行动。

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深入推进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累计完成营造林5097万亩,森林覆盖率上升了15.12个百分点,全省森林面积1.64亿亩,森林蓄积6.3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2.12%。

下力气提升森林质量。贵州将持续优化树种林种结构,不断提升林分质量,提高森林经营的综合效益。在森林培育方面,变造林为“造景”“造富”,在森林经营方面,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和林下经济,积极开展森林复合经营,不断提高林地生产力,助推实现百姓富、生态美。同时,倡导人人爱绿植绿护绿的文明风尚,动员全社会多种树、种好树、护好林,把多彩贵州装扮得越来越美丽。

■ 一个省份的决心:无山不绿 有林皆优

贵州,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造林增绿,不仅是筑牢“两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必然要求,也是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责任担当。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国土绿化工作,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县乡村造林绿化规划、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森林扩面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颁布实施《贵州省义务植树条例》,出台《关于全面实行林长制的意见》等,全省森林覆盖率从2012年的47%提升至2021年的62.12%,成为全国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长最快的省份,基本消灭了区域内所有宜林荒山。

尽管已经实现了无山不绿,但贵州国土绿化的步伐不能停滞。基于我省现有森林存在树种单一、林分单纯、结构单薄、林相单调,质量不够高、效益不够明显,助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潜力与优势还可以再挖掘再发挥的现实情况,贵州开始大力调整树种结构,实施森林资源提质增效行动。

贵州的森林,如何提质?

夯实种苗培育基础——加大珍贵乡土特色苗木培育,大力推广群众喜爱、生态适宜、价值更高的绿化、美化、彩化、香化、果化树种。通过建设种苗大数据平台,保障全省种苗供需平衡。同时,强化林木种苗质量监管,确保良种壮苗全覆盖。

探索人工纯林改造——通过间伐、择伐、渐伐等措施,采取迹地更新、林下套种、补植补造等方式,将当前大量集中连片的松树林、杉木林等人工商品纯林,逐渐增加楠木、榉树、楸树、红豆杉等优质用材和阔叶树种比重,提高森林健康度和生态功能等级,培育出以大径级材、珍贵树种以及优质乡土树种为主的针阔混交林。

大力提升森林景观——对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有林场、森林康养基地及道路沿线、江河沿线以及村寨周边等重点区域,实施森林景观绿化、美化、彩化、香化、果化“五化”工程,建设景观优美、韵味独特的山体林、水岸林、道路林,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贵州的森林,怎样增效?

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对现有人工成、过熟商品林通过皆伐等措施,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相对集中、交通便利、水热等条件好的区域,重点调整种植发展竹子、油茶、花椒、皂角等特色林业树种,不断提高林地产值和经济产出。

全面修复退化林分——对由于生理衰败、遭受自然灾害等进入衰退阶段的林分,通过更新采伐、更替改造等措施,选择樟树、栎类、楠竹等优良乡土树种和特色林业树种补植补造,全面提升林分的固碳能力、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

培育菌材和蜜源林——对商品林区人工林、次生林,采取迹地更新、林下套种、补植补造等方式,更新种植栎属、青冈属、板栗、桤木、光皮桦、构属等菌材林树种和刺槐、乌桕、盐肤木等蜜源树种,着力保障菌材持续供给,夯实林下养蜂发展基础。

无山不绿,有林皆优。贵州要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以一系列重点工程为重要抓手,从单一绿化转到精准提质增效,逐步构建起现代林业发展新格局,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

■ 一众林场的挺立:青山如屏 绿树生金

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造林时,务林人会先栽上一些适应性强的树,为其他树种落地生根恢复生态系统创造条件,这些树被叫作“先锋树”。

在贵州,一个个国有林场,就是一棵棵傲然挺立的“先锋树”。

推进国土绿化,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省建立了一批国有林场,林场的职工们,在荒山上造林、在石缝里植绿,一代接着一代干,使得荒山变为林海、石漠成为绿洲,为国家建立了一批国有用材林基地,成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木材需求的“先锋树”。

坚持绿色发展,2015年,贵州紧抓机遇,全面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将110个国有林场整合成105个。理顺国有林场的功能定位、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之后,全省国有林场转变了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成为贵州生态修复和绿色转型发展中傲然挺立的“先锋树”。

截至2021年底,贵州国有林场经营总面积达541.9万亩,森林蓄积量比改革前增加了532.23万立方米。其中,75个国有林场参与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61个林场建立了森林公园、森林康养基地;34个林场发展花卉、绿化苗木、林菌、林茶等林下经济近万亩;32个林场建设了生态文明教育(试验)基地。

金秋时节,走进国有龙里林场的国储林项目基地,过去密密麻麻难透阳光的马尾松纯林经过择伐后,变得疏密有致,保留树木笔直挺拔。松树之间,楠木、榉木等珍稀树种长势良好。择伐后的松树蔸桩上,放着一袋袋茯苓菌包。林下的土地,一株株白色的竹荪冒出了头,工人们分区分片忙着采收。林场的路边,一筐又一筐的竹荪整齐摆放,散发出阵阵清香。

“我们在龙里林场的这片竹荪基地面积总共有600亩,预计年产红托竹荪鲜品8.88万斤,今年鲜竹荪售价达到80元/斤,林地的平均亩产值达到了1.1万元,几乎是过去发展木材产业的10倍。”贵州林草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光辉介绍,“松树大径级木材+珍贵木材+林下经济”的立体复合发展模式,彻底改变了过去林场森林质量不高、效益低下的问题,实现了国储林项目和林下经济的互动双赢。

水城区玉舍国有林场,在建场初期,林场职工生活困难,要向周边的农民借玉米来过日子。而今该林场经营林地面积5.36万亩,林区森林覆盖率达96%。依托优良的森林资源,林场建起了古驿道、停车场、雪山酒店、生态餐厅、滑草场、滑雪场等基础设施,持续带动着周边村镇农户增收。

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生态牌”,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森林资源,新时代的国有林场,正是贵州高质量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先锋树”。

为促进国有林场可持续、健康、规模化发展,我省出台了《贵州省国有林场中长期发展规划(2018—2035年)》《贵州省国有林场森林资源保护培育专项规划(2018—2035年)》,到2025年,全省国有林场要完成新造林120万亩以上,低质低效林改造90万亩以上,森林抚育160万亩以上,林相改造10万亩以上,大径材定向培育40万亩以上,新建种苗基地2万亩以上,建设国家储备林130万亩以上,让绿水青山带来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

■ 一群护林员的坚守:护林增收 实现双赢

随着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的实施,贵州森林面积快速增加。早在2016年,全省森林面积就达到1.37亿亩,而当时全省森林管护人员仅为4.2万人,人均管护森林面积达3300亩。作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贵州山路险峻,巡山护林基本上只能靠走路,森林资源管护任务十分繁重。

森林管护资金不足,护林人员少,队伍不健全,重造轻管、造林难以成林一度成为当时林业生态建设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林区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发展理念落后,单一重生态效益或经济效益,导致林地生产力低下,综合效益不高,很难带动林农增收致富。

2016年,为有效保护森林资源,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国家印发《关于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工作的通知》,由中央财政安排财政资金购买生态服务,在全国21个省区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工作,每人每年补助1万元,让他们通过巡山护林获得劳务报酬,在家门口实现脱贫。  

贵州省抢抓这一政策机遇,及时出台了《贵州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细则》《贵州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工作实施方案》《贵州省生态护林员管理办法》等,聚焦贫困家庭,争取资金投入,完善管理机制,走出了一条“一人护林、全家脱贫”的生态扶贫新路子。   

在国家林草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贵州生态护林员岗位持续增加,从2016年的2.5万名增加到2020年的18.28万名(其中,中央资金生态护林员7.23万名,省级资金生态护林员11.05万名)。2016年至2022年,累计投入资金68.9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37.58亿元,省级财政专项资金31.36亿元)。全省生态护林员资金总量、省级生态护林员人数和省级资金投入居全国第一,直接帮助全省18.28万户贫困家庭增收致富,带动54万余名贫困人口脱贫。

石阡县坪山乡佛顶山村村民胡永江,曾经是因病致贫的贫困户。2017年10月开始,他被贵州省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聘请为生态护林员。“按要求做好巡山工作,一年下来有1万元收入,我还养了100多箱蜜蜂,每年能赚2万元。”胡永江介绍,在佛顶山保护区,还有126名生态护林员都跟他一样是脱贫户,得益于生态护林员政策,实现了山林里就业、家门口脱贫。

在承担巡山护林工作的同时,不少生态护林员还找到了增收致富的新路。湄潭县鱼泉街道土塘村的陈力之是2017年被选聘为生态护林员的,当时他只有24岁,却放弃了在外打工的较高收入回到家乡。在多年的护林工作中,陈力之越来越认识到,科学地“靠山吃山”才是林区群众增收致富的出路。2019年,陈力之集资成立贵州力之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建设林下家禽孵化育苗基地,完成孵化鸡苗、鸭苗、鹅苗3万余羽,还带动6户脱贫户稳定就业。此后,他又带动农户发展林下菌,今年他的公司与村合作社小规模种植林下马桑菌1万棒,预计鲜菇产量1万斤以上,综合产值可达30万元以上。凭借着勤奋和努力,2021年陈力之被中宣部、国家林草局等五部门评为“最美生态护林员”。

就业不用去远方,家乡就是好地方。生态护林员到岗后,解决了以往我省森林资源面积大、护林队伍人员少、无法实现有效管护的问题,森林生态资源和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全省森林火灾受灾率、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和涉林案件数量持续降低,实现了森林资源保护和林农增收发展的双赢。

--> 2022-10-16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74386.html 1 贵州,植树让森林更美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