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坚
“贵州文化强省建设已取得重要进展,近年来先后新建了省博物馆和省图书馆(北馆),改建了省美术馆。还在全省免费开放99个图书馆、99个文化馆、100个博物馆和1603个乡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谈到贵州文化发展成就,党的二十大代表、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省戏剧创作中心)副院长曹海玲如数家珍,用一组数据展示了贵州公共文化展馆建设的“成绩单”。
“科技赋能,让文化励民、艺术惠民的方式更加丰富多样,为文化艺术的展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曹海玲介绍,不断上新的云展览、云服务,让群众足不出户实现“云”上看展,云上体验文化互动,不仅为博物馆、美术馆插上飞翔的翅膀,还延伸出社会美育的更多可能,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文化福利。
作为曾经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各领域各行业涌现出很多杰出典型、感人事迹,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和丰富的创作源泉,蕴含丰富民族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价值的作品频出,屡屡登上国家大舞台:黔剧《天渠》《腊梅迎香》双双入选中国舞台艺术最高奖文华奖;京剧《锦绣女儿》、花灯剧《红梅赞》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话剧《出山!》等作品入选中宣部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展演剧目;杂技《绣琳琅》等作品获得国家级奖励……这些是贵州文化自信的注脚。
“为了给老百姓输送更多文化精品,让群众有更多文化获得感,文艺作品要‘上接天光’,更需要‘下接地气’。”曹海玲说,众多贵州艺术精品进高校、进景区、进社区、进军营,实现了文化惠民、育民、励民、富民。
“黔剧《天渠》在各大高校演出时,经常出现观众激动到自发起立鼓掌的场景,现场掌声雷动,很多人泪流满面,这是贵州故事的感召力。”曹海玲说,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她将继续深挖贵州文化,深耕艺术精品,创作更多有生命力的文艺作品,让优质剧目服务大众、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提升群众审美品格和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