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农业大发展 黔货出山入海

金秋时节,开阳县禾丰乡“玉龙金盆”丰收景象。 李贵云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忠秀 吴传娟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贵州奋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金秋十月,在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威宁自治县双龙镇凉山社区马铃薯现代化种植示范基地迎来丰收。“经过测产,最高亩产6000公斤,平均亩产3.5吨。”基地负责人虎遵广笑得合不拢嘴。

从种子更新换代到合理密植,从精准施肥到绿色防控,基地里满满“科技范”,再加上马铃薯从种到收实现了全程机械化,降本增效增产成为必然结果,随之而来的市场优势更加凸显。“现在我们的马铃薯主要销往省内市场,供应量大,便捷的交通不仅节省了运输成本,还能第一时间抢占市场。”虎遵广说。

威宁马铃薯产业的转型升级,是贵州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如今,贵州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持续巩固提升产业结构调整成果,围绕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更加注重市场化推动、更加注重农业提质增效、更加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更加注重促进农民增收。农业成了有奔头的产业,黔货出山路更宽。

特色农业“接二连三”——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逐步健全

金秋水果甜蜜上市,丰收在农家。六盘水市水城区蟠龙镇百车河社区,种植大户晏庭银家的猕猴桃园完成了今年最后一轮采收。算起今年的丰收账,晏庭银感慨:“今年,基地里搭建了防雹网,果实没有受到冰雹影响,长得很不错,亩产达到5千斤,1斤卖13元,收入很不错,全国各地的订单都有。”

来不及停歇,晏庭银一家又开始在猕猴桃园忙碌,割草、施肥……为明年再丰收打好基础。

由于猕猴桃园管护得好,晏庭银成为当地有名的“土专家”。不少猕猴桃种植户前来取经。在晏庭银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在猕猴桃产业发展中尝到了甜头。“吨产园”硕果盈枝,红心猕猴桃已经发展成为六盘水农业转型升级的亮丽名片。

这边,以产业兴旺谱写共同富裕,另一边,万达丹寨茶园的满目苍翠令人惬意,绘就三产融合发展的乡村美景。

“认领一亩茶园,帮扶一户茶农”的茶园公益认领模式自2018年发展至今,以销定产带动茶叶种植、加工,小小茶叶印刻了上万丹寨茶农的幸福笑脸。如今,那里的“扶贫茶”已然成为“振兴茶”,那里的茶园一年四季皆有收获。

“在今年春茶采摘季结束后,我们便开始探索研发夏秋茶加工工艺,延长茶产业链,提高茶树利用率,提高茶农收入。”万达丹寨茶园渠道经理周晓凤介绍,乌龙茶、白茶茶饼以及年轻人喜欢的果味袋泡茶,将是接下来我们主要推广的茶叶产品。

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万达丹寨茶园持续推进茶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学农劳动和研学基地,让农民深度融入产业链。

做好特色文章,贵州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树立大食物观,持续壮大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特色林业和林下经济。这些年来,贵州成为全国重要的夏秋蔬菜生产大省,而茶叶、辣椒、蓝莓、李子等生产规模位居全国第一,“贵字号”优质农产品市场美誉度、影响力不断提升。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

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持续完善

高标准农田建设,让“粮田”变“良田”。在黔西市雨朵镇高标准农田坝区内,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我们高标准农田今年迎来丰收,亩产水稻620公斤,总产量1240吨。”雨朵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张凯告诉记者,得益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农田排水畅通,灌水有保障,收成比往年好。

2020年,雨朵镇建设了2000余亩高标准农田,将零碎田、坡地平整成大田、平地,排洪沟、灌溉设施不断完善,机耕道修到田间地头,让昔日零碎地重新“活起来”。

“我们本地生产的红米还没收割就被预定了,客商是有多少要多少,仅是卖红米,我们一年都有1万多元的收入。”雨朵镇土城村村民张廷文说。

如今,走进贵州的田间地头,机械化播种、移栽、采收,农机旋耕、起垄、覆膜,大型农用无人机喷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农机物联网作业信息系统实时监控……“会”种地变“慧”种地,科技赋能,人们看到的是贵州农业种植模式转变的未来。

连日来,在思南县塘头镇机场坝“稻油轮作”示范点,农机手娴熟地驾驶着农机进行作业,收割、脱粒、粉碎稻秆等工序一气呵成。而在收割完毕的田土里,60余名工人抢抓农时,迅速开展油菜育苗工作,翻犁播种、施肥覆膜。

“在机械化生产的同时,我们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区域的高产、高油、适宜机收的油菜品种,重点推广油研2020号。”该镇坝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油菜育苗中,主要采取精细整地、精量播种、精心管理,一分苗床播种一两种子移栽一亩地的“三精三一”技术措施,有效保证油菜产量。

可以看见,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之后,不断普及的新型农业技术,逐步提高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让贵州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得到完善,农民增收有保障,农业生产成绩更加喜人。

农户分享产业红利——

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形成

一个个“小”农场在现代农业转型中崭露头角。凤冈县永安镇龙山村正凤大银坳家庭农场里,客商正等着收购辣椒。

“每年辣椒收获季,都有客商来‘蹲点’,辣椒根本不愁销。”农场主朱波说,“这都源于我们这儿的辣椒品质好。我们到上海、湖南以及省内遵义参加过辣椒种植培训,回来后进行科学种植。”

2017年以来,正凤大银坳家庭农场发展起辣椒种植,目前已有200亩的规模。去年被评为遵义市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其生产经营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

一头连接着农户,一头连接着市场。如今,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已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带动广大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收入、入股分红等多种形式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在铜仁市万山区黄道乡丹阳村高寨引香柚种植基地,郁郁葱葱的柚林下,一只只黑白花羽的贵妃鸡不时探出头来。

“黄道的希望在山、潜力在林,我们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既有的特色香柚产业发展起林下经济。”黄道乡党委副书记杨细领介绍,今年上半年,我们采取“村党组织+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在丹阳村、马黄村试投放了5000只贵妃鸡,目前贵妃鸡已陆续成熟,预计市场销售收入达60余万元。

如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渐成乡村振兴主力军。与此同时,在贵州乡村,涌现出一批批新型职业农民,他们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联农带农、共同富裕。

今年,贵州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在华南农业大学开班。学员都是来自遵义、黔东南、铜仁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家庭农场主。

“通过学习,我们进一步认识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意义,为我们合作社之后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来自贵州“头雁”种植2班德江县万进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钱馨慧决心把经验和思路带回家乡,与大家一道助力农业大发展。

--> 2022-10-16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74351.html 1 农业大发展 黔货出山入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