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马红梅
深秋的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百里画廊青山如黛,碧水长流。不远处的鸭池河大桥横跨两岸,雄伟壮阔。
化屋村又名“化屋基”,意为“悬崖下的村寨”。这个峭壁环绕的小山村,地处偏远,曾是深度贫困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推动下,通村公路串起致富希望,旅游产业惠泽父老乡亲……化屋村一举摘掉了“贫困帽”,2017年脱贫出列,2021年化屋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9304元。
护绿,颜值气质“双提升”
深秋的化屋村,茂密植被绿意盎然,东风湖水碧波荡漾,犹如一幅灵动怡然的水墨山水画卷。
“化屋村的好生态,离不开党的好政策。”新仁乡党委委员、副乡长李兴鸿回忆,20世纪80年代,因群山阻隔、交通不便,化屋村经济落后,百姓生活困苦。为了生计,村民遍地开荒向山要粮,让本就破碎的土地开始向石漠化发展。更糟糕的是,村民滥捕乱伐,东风湖一度拉响水生态环境“警报”。
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化屋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通过山地增绿等措施加快生态修复。大力开展网箱养殖清理工作,2018年全村32个网箱全部拆除完毕,12户渔民转产上岸,转产率100%。
同时,该村借力国家扶贫政策,陆续补齐了基础设施短板。山门打开了,眼界开阔了。发展理念得到转变,生态意识快速提升。村民们齐心协力参与生态环境修复,随着大鹏展翅、天竹奇峰、天鹅戏水、狮身人面、水西坐佛、水西姑娘等众多各具特色的标志性崖壁景观,相继在东风湖两岸展现风姿,奇山秀石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森林覆盖率超过60%的化屋村越发秀美。
解决了生态“治理”的问题,化屋村又将目光放在了“护理”上。
“我们村建成的123个污水处理设施已投入使用,可以对污水进行全面收集处理和利用,有效提升了化屋村的生态环境质量。”新仁乡党委副书记、化屋村党支部书记许蕾告诉记者。
为切实保护好来之不易的生态环境,化屋将全村生活垃圾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市)处理”的模式进行高效处置;安排2名湖面清洁员负责东风湖面的保洁工作;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沿湖和村庄垃圾清理工作……今日之化屋村,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发展,“旅游饭”越吃越香
走进苗绣车间,绣品琳琅满目,绣娘们埋头飞针走线,苗绣致富带头人杨文丽忙碌地处理着订单。
2017年杨文丽返乡创业,凭借一台二手缝纫机开始苗绣事业;2018年,注册成立文丽刺绣民族店;2021年,创建黔西市文丽蜡染刺绣有限公司,带领20多名绣娘实现了稳定就业增收。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化屋村考察调研时勉励大家,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
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杨文丽铆足干劲发展苗绣事业:“苗绣越来越受市场欢迎,我打算引进更多设计专业人才,带领苗绣走出大山,走得更好更远。”
化屋村苗绣的好前景离不开旅游产业的发展,而旅游产业的发展则离不开道路的建设。
20年前村民出山,走水路坐船,浪大船抖费用贵,因此生活捉襟见肘的村民大多数选择山路。但山路崎岖陡峭,需要穿过凶险的“手扒岩”,一不小心就会命殒山崖。
回忆起翻山越岭的岁月,化屋村委会副主任杨国美至今仍心有余悸:“那些年,我们只有翻越‘手扒岩’才能到达乡里的学校,每次出门父母总是提心吊胆。”
转机出现在2004年。这一年,民建中央将黔西列为重点帮扶县,大力实施人畜饮水、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化屋村通村路建成;2017年,通组路修到了家门口;2021年12月,新仁乡至化屋村的旅游公路建成通车。
一路通,百业兴。化屋村旅游产业风生水起——农家乐、农家旅馆、烙锅店如雨后春笋般开张,田坝黄粑厂、化屋黄粑厂建成投产,苗族蜡染刺绣产业发展壮大,由村党支部领办的集体经济和合作社引领产业多点开花,蓬勃发展。
2021年以来,全村累计接待游客70多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3亿元。
善治,托举民生“三感”
“多亏村里的有序治理,让我们安心发展生产。”2021年,赵玉学夫妇回到村里创业,办起了农家乐,建起了黄粑作坊,线上线下同时销售,生意一直不错。今年9月、10月,虽然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突袭,但对经营影响不大,这让赵玉学不由得感叹。
“乡村治”方能“天下安”。“乡村治理最终能否达到目标,关键要看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认不认可。”化屋村驻村第一书记常开林告诉记者,2021年以来,化屋村不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成功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实现村民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村,村民满意度、安全感大幅度上升。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化屋村恬静美好的生活图景,是5G数字乡村平台和综治中心同频共振的必然结果。
去年,化屋村建成5G数字乡村平台和综治中心,全天候辅助开展人居环境、水质数据、地质灾害、旅游秩序、设施设备管护等监测预警,为人居环境整治、水质环境监测、地质灾害排查、旅游秩序维护、基础设施管护、乱搭乱建治理等提供第一手信息,为化屋村走向善治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该村还开通“数字化屋”微信公众号,探索群众积分线上管理模式,实现信息公开、政策宣传、村规民约积分、“党小组+网格员+联户长”铁三角线上运行。“我们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在微信公众号和微信小程序上及时发布信息,同时也为村民增加了咨询渠道。”驻村干部艾星表示。
化屋村还在乡村治理中注入“温暖的力量”。高效运作“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治理机制,联户长与村民心贴心、面对面,让沟通更有效;成立村级调解委员会,吸纳“五老”人员成为调解员,让矛盾纠纷调解更顺畅;建成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志愿服务律师适时到村开展服务,促进村民知法懂法守法。
“数治”与“人治”有机融合,有力推动了乡村治理的智慧化、精准化,进一步激活了乡村振兴强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