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马红梅
“心情十分激动,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周琦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今年58岁的周琦是贵州省地矿局首席科学家、贵州省地质调查院自然资源部基岩区矿产资源勘查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40年来,他不断开拓创新,在寻锰路上攻坚克难、勇毅前行。
17岁那年,周琦从原地质部昆明地质学校毕业,分配到贵州省地矿局103地质大队工作。当时,钻研锰矿的年轻人不多,工作踏实认真的周琦经常跟随锰矿科研组到野外考察。在艰苦的野外工作中,他看到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吃苦耐劳的品质,进一步坚定了克服困难、勇攀科技高峰的决心。
1999年,103地质队承接了原国土资源部下达的关于铜仁—松桃地区锰矿资源调查评价的重大项目。当时,周琦已是103地质队的总工程师。为确保项目进行顺利,他邀请了很多资深专家开展预探。经过综合研判,大家一致认为松桃自治县笔架山—茶叶山一带可能有锰矿。
然而,103地质队连续在笔架山打了两个钻孔后,并未见矿。有人开始产生疑虑,难道贵州无锰可寻?
凭借着多年找矿经验和对贵州地质环境的了解,周琦坚信黔东武陵山区还有锰矿。传统的锰矿成矿理论认为,锰矿一般是在盆地边缘或是在海边成矿。但周琦发现,黔东武陵山的锰矿特征与传统锰矿成矿理论出入很大。
于是,周琦再次带领团队到松桃西溪堡地区找矿。刚开始并不顺利,周琦便以更加严格的标准测量地层剖面,用发现的锰、铬等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比值规律来预测锰矿可能存在的位置。2000年10月10日,西溪堡终于见矿。
为进一步深造提升,2000年周琦考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先后攻读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博士毕业后,他建立了全新的锰矿内生外成气液喷溢沉积成矿理论,突破了国外传统的锰矿外生外成沉积成矿理论范畴。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带领103地质队锰矿团队走遍贵州的山山水水,终于找到4个世界级超大型锰矿床和1个特大型富锰矿床,贵州锰矿资源储量跃居亚洲第一位,改变了世界超大型锰矿床主要分布在南半球的格局。
近几年,周琦与团队共同努力,又取得新突破——提交了我国第一个特大型富锰矿床大精查报告;通过大数据与锰矿勘查的融合,实现了锰矿勘查数字化,并成功推广应用到贵州实施的磷矿、铝土矿、金矿、重晶石矿和锂矿等矿产大精查项目中。
这些年,周琦获得了“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周光召科技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等殊荣。他率领的贵州省锰矿资源预测评价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被授予“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称号。“今后,我将倍加珍惜这些荣誉,不负信任与重托,带好头、作示范,多找矿、找大矿、找富矿,做一个实实在在的‘追锰人’,努力为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矿产资源保障。”周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