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远柏
国庆长假期间,游人惬意地在村里走着、笑着,而石习昌却在自家稻田里忙着、乐着。种了几十年稻谷的他,今年首次试种的“巨型稻”迎来丰收。
53岁的石习昌是榕江县寨蒿镇三洲村村民。今年春耕时节,镇里在三洲村打造4亩“巨型稻”示范田。刚开始,一直种植普通水稻的村民不敢冒风险,都在观望。身为党员的石习昌带头响应,将自家的一亩稻田纳入示范田。
据了解,“巨型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科研团队研发,植株如高粱一般修长挺拔,高度达2米左右,穗长粒多,是水稻中的“巨人”,具有集散适中、叶挺色深、光合效率高等特性,平均有效分蘖达40个,单穗最高实粒数达500粒左右,不仅抗病、抗倒伏能力强,而且耐淹涝、耐盐碱,配合养殖水产、哺乳类动物,还能给植株带来充分营养。
稻田管理时节,石习昌常到田边察看“巨型稻”长势,热天累了就在“巨型稻”下乘凉。听说村里有“巨型稻”,不少好奇的游客还专程前来参观,间接带动了三洲村的生态旅游。
这不,长假几天的晴好天气,“巨型稻”也迎来打谷农时。
田里石习昌和家人忙着收割稻谷,田边围着不少村民和游客,大家都想看看石习昌的尝试能不能带来增收。
“810公斤!”谷子打完,众人迫不及待上秤,报出的数字,让大家惊喜不已。
“种普通水稻,一般亩产500至600公斤。种这种稻,每亩增产200多公斤,产量将近普通水稻的1.5倍。”围观的人们纷纷夸赞。
“我家种植的‘巨型稻’最高的达2.05米,穗长34厘米,有效颗粒有460粒。”一旁另一位“巨型稻”试种农户“炫”出自家的数据。
“其实还不止!”石习昌兴奋地说,由于今年是试种“巨型稻”的第一年,在技术和管理方面有待提高,“要是管理得好,收入还能更高。”
这样说,石习昌心里是有底气的。
三洲村人历来有在稻田里养殖稻花鱼的习俗。以前种植普通水稻,在田间放养鱼儿,秋收时节,每亩可收获25公斤鱼。
种植“巨型稻”后,由于稻子长得高,稻田能够蓄积更深的水,不但更加适合养鱼,还可以养牛蛙,实现了从“稻鱼共生”到“一田多用”。
“我这一亩田还收获了50公斤鱼和500公斤牛蛙,算下来能收入12000元。”石习昌满脸笑容。
“三洲村有302户人家,448亩稻田。”三洲村党支部书记吴德浩说,下一步将扩大生态特色种植养殖规模,促进农民增收,并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寨蒿镇党委书记王耿介绍,三洲村种植“巨型稻”系黔东南州首次,试种成功,将进一步促进当地生态农业发展,提升粮食产量,助力农户增收,助推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