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江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张玉莲 任光勇 任廷津
“20世纪90年代末,因为有煤矿,我们村人均收入不错。但因为过度开采,村子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10月10日,印江自治县沙子坡镇池坝村党支部书记张云祥接受笔者采访时,满是感慨。
池坝村煤炭资源丰富,且发热量达到6800大卡/千克。20世纪90年代末,该村迎来煤矿开采高峰期,不仅有县煤厂、镇煤厂、村煤厂,还有私人小煤窑,大大小小共40多家。
“上家寨组不到1500米距离,就有18家煤厂。”张云祥回忆,煤炭被誉为“黑金”,采煤成为池坝村群众发家致富的主要途径。不过,好景不长。
“砍树撑矿井,周边的山变得光秃秃的。而且大片的土地用来堆放煤炭和煤矸石,下雨天整个村遍地黄水。更严重的是,村里很多人患上了不同程度的尘肺病……”
靠消耗资源、破坏生态谋求发展不是长久之计。“如何走出采矿的‘黑怪圈’?”张云祥和很多人都在思索。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随着对这个理念的深入实践,封山育林、退耕还茶、种草养畜……一场植绿、护绿、守绿的“绿色革命”在池坝村悄然掀起。
“2012年10月9日,对池坝村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张云祥说,县、镇两级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江苏众润有限公司落户池坝村,投资近700万元发展白茶,拉开了绿色产业发展的序幕。
为了赶进度,群众会在施工现场开,现场丈量、现场签字、现场付地租,挖机立即整地培土。两个多月时间,1500亩茶园就开挖、种植完毕。
“乡亲们吃过破坏生态的苦,对村里发展茶产业很支持。我当时是村委会主任,那两个月,和大家一道守在茶园里基本上没回家,吃住在茶园,就为了尽快完工。”提到当时的情景,张云祥满眼是光。
发展茶产业,不仅让村民们有了土地租金和务工收入,还学到了白茶的栽种、采摘、管护等技术。2014年,江苏众润有限公司投资转向,池坝村采取“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组织方式接管茶园。
池坝村的绿色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涌现出4个白茶种植大户,顺强茶场负责人杨再霞就是其中一位。
“我家4个孩子都上了大学,全靠这300亩茶园。”杨再霞说,经过8年的精心管护,目前茶园每年可采茶青7500公斤左右,纯收入10多万元。
茶产业增强了群众发展绿色经济的信心,种草养畜热潮也陆续兴起。目前,养肉牛10头以上规模的,池坝村有3户。今年,池坝村还尝试发展“稻耳轮作”,引进印江促农综合开发专业合作社到村里发展食用菌产业,种植黑木耳50万棒。
“2021年底,我们村2610人,人均年收入8920元。”张云祥说,以前煤烟茫茫、污水横流的池坝村,而今发展“绿色经济”,跳出“黑色怪圈”,破茧成蝶,向着“绿富美”阔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