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印江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王东)笔者10月9日在印江自治县板溪镇米溪村稻耳轮作基地看到,一节节长6米、宽0.4米的传送带组成“传输桥”,将田间地头与公路串联起来。一袋袋黑木耳菌棒从卡车上卸下后,“平躺”在传送带上,运输到菇农手中。
这座“传输桥”全名食用菌带式输送机,它的出现,大大减轻了菇农的工作压力。
“以前摆棒靠背和抱,不仅累,而且效率不高。现在有了输送机,省时又省力。”正在田里摆放菌棒的刘大爷说,一车菌棒大概有7000棒,他们20几名务工人员只要3个半小时就可完成排棒工作。而之前,同等数量菌棒需要8个多小时才能完工。
“令人高兴的是,输送机还有给菌棒打孔的功能,这又让务工人员轻松了不少。”基地技术员周根弟说,一袋黑木耳菌棒,人工取棒、打孔、放棒需要1分钟左右,在机械的帮助下,每袋只需2秒便可完成。此外,输送机不仅可随意调控速度,还可以根据距离远近增减皮带节数,避免资源浪费。
目前,印江自治县多个乡镇菌菇种植基地都已安装食用菌带式输送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