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领航中国·蹲点报道】“赤水绿”的颜值担当

(上接第1版)

最为亮丽,莫过旅游。

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乡、桫椤王国……让7万余人端上旅游“饭碗”,2021年,赤水市接待游客1000万余人次,高峰年超1800万人次。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60余张生态名片,成为赤水通向全国乃至世界的通行证。

绿色,是赤水的底色,由来已久。但在今天,变得更有成色和颜值。

曾几何时,穿城而过的赤水河,号子声声,成百上千的排筏,载着竹材、木材,一路顺江而下,运往四川、重庆的厂家。林木砍伐是当时当地的财政支柱。林场老工人回忆,他们那时提起的是“斧头”,砍下的是“荒山”,卖出的是“粗大笨”。如今,竹材开发利用每年替代木材60万立方米以上,相当于每年有近6万亩森林得到保护。

赤水的干部说,这是一条“逼”出来的生态路。

在“禁”与“退”间“生态接力”。1998年,赤水被列入全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市,天然林全面禁伐。2001年,被列入全国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市,退耕还竹全面展开。2010年,赤水启动百万亩商品竹林培育工程,资源提质全面升级。

在“破”与“立”间“生态立制”。赤水市率先在全省划定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红线,开展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登记,探索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资源管理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行政执法体制等,其中自然资源负债表编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

在“减”与“增”间“生态转换”。一方面持续推进退耕还竹、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国储林建设,开展护渔、育林、固山、护田、巩卫、创文环保行动,1990年以来,投入160多亿元实施生态建设有关项目上百个;另一方面取消乡镇工业考核指标,先后关停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32家,取消生态环境限制发展项目25个,一度将年产值1.5亿元可提供5000万元财政税收的高污染项目拒之门外。生态文明新旧动能在“一减一增”中持续转换。

数据显示,赤水竹林面积从20年前的50余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32.8万亩,森林覆盖率从63.4%增加到82.51%,每年减少排入长江泥沙量超500万吨。

如今,赤水市地区生产总产值(GDP)跨入百亿级,农业、工业、旅游“三分天下”,竹业综合收入占GDP总量的50%左右,财政和农民收入50%以上来自于竹业,生态经济占比超过75%。

赤水绿,正立体成型。

赤水绿,正生机盎然。

--> 2022-10-09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73621.html 1 【领航中国·蹲点报道】“赤水绿”的颜值担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