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领航中国·蹲点报道】“赤水绿”的颜值担当

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占地10666公顷,拥有竹类12属40多种及2个竹变种。登上公园“观海楼”凭栏眺望,莽莽绿原铺山盖岭一望无际。 王茂祥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其伦 陈颖

10月1日清晨6点,洗了把脸,吃了早餐,赤水市葫市国有林场竹海工区主任李永福,带着7名员工向着金沙村的各个卡点分路进发。他们肩上挎着的蓝布工包里,装着护林镐、小喇叭、卡点清单、宣传折页和干粮。

扫码、登记、入山,巡山护林、测量温度、排查隐患、森防宣传。一竹一木,一花一草,一鸟一珍,他们就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着它们。国庆长假游客高峰,他们显得更忙。

这里,是赤水40万亩四大国有林场之一,迄今世界占地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竹类国家森林公园。

站在“观海楼”远眺,竹海碧浪,莽莽绿原,望不到尽头的丹青赤水。

辖区面积1852平方公里,林地面积224万亩,其中竹林超过132.8万亩;18万竹农,人均竹林面积7.3亩,全国第一;每立方厘米空气负氧离子含量5.2万个,贵州第一;森林覆盖率82.51%,贵州第一、全国前列……赤水,贵州西北大门,好大一片生态“绿”!

这片绿,宛如偌大的“翡翠”,镶嵌于黔北、川南、渝西结合部,更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

美中厚植生态资源,绿中孕育生态经济。

重阳节后,大同镇四洞沟村向英圆一家收竹正忙。“竹子长得快,前年的竹子今年砍,去年的竹子明年砍,年年都要间伐,竹子有‘爷孙’不见面的说法。”他说,今年家里有74.5亩竹子要间伐,预计伐竹110吨、采笋4吨,纯收入7万元,加上在景区小卖部销售山货收入5万元,全家6口人一年收入超过12万元。

你见过在石头上“开”花的草么?

一棵草3元钱?咋这样值钱?

正值金秋,天空放蓝,阳光从树梢洒在红红的丹霞石上,一节一节相接的黄色茎秆草,宛如古代仕女头上的“金钗”发光。旺隆镇红花村种植大户袁图会说,这可不是普通的“草”,而是中药材,是生长在“丹霞石上的生命传奇”——金钗石斛。算着丰收账,她笑得开心,“80亩石斛进入丰产,亩产3000株产值1万元,5月卖鲜花30元一斤,秋天卖鲜条18元一斤,一亩地除了成本纯收入6000元。”

山间种竹、石上种药、林下养鸡,赤水人挥笔描画的10万亩金钗石斛、100万亩商品竹林、1000万羽乌骨鸡“十百千”大版图,成为赤水生态农业的别样标签。2017年赤水成为贵州首个脱贫摘帽的县级市,这棵小小的竹子,当记一功。

“吃干榨尽一棵竹”。每年,100万吨杂竹材、1500万株楠竹材、12万余吨各类竹笋原料,带动形成以赤天化纸业、红赤水集团为龙头,延伸链接400余家竹建材、竹装饰板材、竹工艺品、竹造纸、竹家具加工和竹笋食品加工的产业集群。近年来,赤水市还将“精心酿造一壶酒”“匠心发展一坛醋”,与竹业一起纳入生态工业的赛车道。

最为亮丽,莫过旅游。

千瀑之市、丹霞之冠、竹子之乡、桫椤王国……让7万余人端上旅游“饭碗”,2021年,赤水市接待游客1000万余人次,高峰年超1800万人次。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60余张生态名片,成为赤水通向全国乃至世界的通行证。

绿色,是赤水的底色,由来已久。但在今天,变得更有成色和颜值。

曾几何时,穿城而过的赤水河,号子声声,成百上千的排筏,载着竹材、木材,一路顺江而下,运往四川、重庆的厂家。林木砍伐是当时当地的财政支柱。林场老工人回忆,他们那时提起的是“斧头”,砍下的是“荒山”,卖出的是“粗大笨”。如今,竹材开发利用每年替代木材60万立方米以上,相当于每年有近6万亩森林得到保护。

赤水的干部说,这是一条“逼”出来的生态路。

在“禁”与“退”间“生态接力”。1998年,赤水被列入全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市,天然林全面禁伐。2001年,被列入全国退耕还林工程试点市,退耕还竹全面展开。2010年,赤水启动百万亩商品竹林培育工程,资源提质全面升级。

在“破”与“立”间“生态立制”。赤水市率先在全省划定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红线,开展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登记,探索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资源管理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生态环境保护监管行政执法体制等,其中自然资源负债表编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

在“减”与“增”间“生态转换”。一方面持续推进退耕还竹、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国储林建设,开展护渔、育林、固山、护田、巩卫、创文环保行动,1990年以来,投入160多亿元实施生态建设有关项目上百个;另一方面取消乡镇工业考核指标,先后关停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32家,取消生态环境限制发展项目25个,一度将年产值1.5亿元可提供5000万元财政税收的高污染项目拒之门外。生态文明新旧动能在“一减一增”中持续转换。

数据显示,赤水竹林面积从20年前的50余万亩增加到现在的132.8万亩,森林覆盖率从63.4%增加到82.51%,每年减少排入长江泥沙量超500万吨。

如今,赤水市地区生产总产值(GDP)跨入百亿级,农业、工业、旅游“三分天下”,竹业综合收入占GDP总量的50%左右,财政和农民收入50%以上来自于竹业,生态经济占比超过75%。

赤水绿,正立体成型。

赤水绿,正生机盎然。

--> 2022-10-09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73611.html 1 【领航中国·蹲点报道】“赤水绿”的颜值担当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