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霞
入秋以来,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宜人的景色迎来一波波游客,挂在岩壁上的大发渠已是热门打卡地。
“再往前就是大发渠最险峻的地方了,大家就走到这里吧!一会儿下山后还可以去民宿那边转转。”“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大发走在参观队伍的最前面,一边为游客讲述大发渠的故事,一边推荐村里的乡村旅游。
“不上一次渠,哪知修渠的艰辛。”游客余亮仔细参观大发渠后连连惊叹,“老支书看起来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而他与这渠的故事太震撼。”
藏于黔北莽莽山林里的草王坝原本再普通不过。山高石多,一下雨,雨水就顺着石头缝没了踪影,土地“瘦”得只种得出耐旱的玉米,手再巧的当家人也只能做出“苞谷沙”。
23岁那年,当上了草王坝大队大队长的黄大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水留下来。”
几经周折,黄大发和乡亲们在距离草王坝数公里外的野彪村找到了螺蛳河,但两村之间却隔着一座灵宝山。
修渠,引水。从二十世纪60年代起,黄大发带领大家一起攀岩走壁,用钢钎、铁锤打通了116米长的隧道。经过10多年的艰难施工,水渠雏形完工,但是水仍然没来。1992年春天,黄大发再次带领200多名村民一头扎进深山开工凿渠。3年后,一条跨越3个村、10余个村民组,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水渠终于完工,村民都管它叫“大发渠”,草王坝也自此改名为团结村。
潺潺渠水顺山而下,流进田地,滋润团结。
“现在每家的米都吃不完,还要卖大米,‘大发渠’能修通,我们全村老百姓都要感谢老支书。”村民唐恩举忙着收割今年的新稻,丰收的光景让他脸上的笑容愈加灿烂。
“不仅吃饱饭,更要谈发展。”带着“共产党员就要干一辈子”的坚定信念,黄大发一直心系村子的发展。
为了让村里的产业多元化,已是耄耋之年的他牵线搭桥,引进柚子产业,600余亩柚子在村里落地生根,结出致富果。
“柚子进入丰果期,每亩收入能到1万元,再加上养牛和养蜂,我每年收入可以超过10万元,日子越过越有劲。”徐开兵是村里第一个跟着黄大发干柚子产业的人,10余亩柚子为他的家庭注入了新的幸福感。
“如果不去创造条件,就还是穷。心中有党和人民,就能够有决心有信心,战胜一切困难,改变生活。”黄大发的话一直激励着团结村人,大家拧成一股绳,奋勇前行。
如今的团结村,不仅发展起中药材、有机稻米、肉牛养殖、柚子等产业,还迎来了民宿、露营、农旅基地等旅游项目的陆续入驻,二层“小别墅”遍地起,轿车开进农家院,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万元大关。
“村里变化是大,但是你看那座桥,那将是更好的未来。”黄大发的目光落在仁遵高速大发渠特大桥上,心里有了更多的主意。
仁遵高速在团结村设置了下道口,待高速公路通车后,从遵义城区到团结村只需半小时,团结村的旅游产业发展和农土特产外销就有了“捷径”,乡村振兴的步子将越走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