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坚
“阳光玫瑰葡萄品种试种很成功,以后可以考虑多发展这类品种。”8月,在毕节市七星关区聚沣经果林里,看到成熟待摘的葡萄,毕节市关工委副主任陈烈耀高兴地与合作社负责人孙勇交流起品种优化事宜。
银发助发展,余热满山乡。据了解,贵州省现有离退休干部职工党支部5117个,离退休干部党员约18.9余万人。为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干部的资源优势和经验所长,鼓励他们发挥余热,助力乡村振兴,省委老干部局先后出台《关于深入推进“先锋黔老”志愿行动 组织全省离退休干部积极参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通知》《关于积极实施“先锋黔老 雁归兴村”志愿项目组织引导老同志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等文件,持续打造“先锋黔老”“桑榆红驿站”“老法官调解队”等志愿服务品牌,用“银发力量”助推贵州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关心下一代等工作。
余热不减科技助农
今年80岁高龄的陈烈耀,是原毕节地区农业局局长,不仅掌握专业的农业技术,且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退休后成为毕节市“桑榆红驿站”的志愿者,经常受邀为各地进行农业技术培训授课。“我和陈主任就是在2014年金沙县举办的农业技术培训课上认识的,之后他就成了我们合作社的‘技术顾问’。”孙勇笑着说。
自认识孙勇以来,陈烈耀老人只要有时间就到他的合作社现场指导,平时也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教授葡萄剪枝、施肥、防病等技术,这让孙勇合作社的产业迅速走上正轨,成为省市两级关工委科技服务示范基地,现在种植了180余亩葡萄、30余亩樱桃、20余亩桃子,每年产值累计近200万元,成为毕节市区近郊的精品水果采摘园。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贵州各地,还有更多像陈烈耀这样的老干部,由他们组成的“五老”群体,已然成为贵州推进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银发力量”。
“对于农业技术人员来说,不下地,怎么知道地里适合种什么?”年近八旬的省关工委副主任、省农科院名誉院长李桂莲,是贵州“五老”群体中的老专家。退休后,李桂莲没有停止对蔬菜科技的研究,继续将论文写在各地田间地头,在省科技厅科技支撑重点项目立项支持下,带领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副所长文林宏等蔬菜团队科研人员,对贵州野生蔬菜资源进行调查、收集、评价,对多种野生蔬菜的育苗和栽培技术进行研究,为贵州蔬菜种植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只要走得动,就会一直干下去。”李桂莲说。
目前,全省各地由老同志组建的“先锋黔老”志愿服务队围绕乡村振兴,聚焦产业发展,帮助各地协调项目879个、资金7102万元,建成科技服务示范基地30个,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758场次、培训10万余人次。
“黔老”协力强治理
“疫情期间我不能上门来看你们,你们要做好防护,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可以跟我说。”9月,贵阳疫情发生后,观山湖区金阳街道碧海社区退休老党员刘明先,给社区低保户伍珍英打电话,静态管理期间也不忘关心困难群众。
刘明先是观山湖区金阳街道3000多名离退休后还积极参与基层治理的老干部之一,他们组成5支“金阳银领志愿者队伍”,热心参与街道社区矛盾纠纷调解、社区环境整治、文明社区创建等工作。
为推进实现银发一代“新作为”,贵州各地探索实施“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五老”基层治理模式,调动离退休干部党员以志愿服务形式,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中,为守护一方、治理一方、发展一方贡献力量。
望谟县新屯街道新屯村离退休党支部书记罗锦峰,组织了一支“村党支部+村委会+乡贤”的矛盾纠纷调解队,主动化解邻里纠纷、家庭矛盾;遵义市汇川区关工委分别组建一支由“红色文化宣讲员、乡村振兴助推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学习成长辅导员、政策法规宣传员”组成的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工作。
目前,全省2.8万余名老同志组建的1831支“先锋黔老”志愿服务队,仅2021年就化解各类矛盾纠纷6031起。
“银发力量”助民兴业
“如果没有雍主任的帮助,我现在肯定还在外面继续打工。”汇川区板桥镇养殖大户吴金奎,之前是一名货车司机,常年在外打工。
2017年,吴金奎准备返乡创业,板桥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雍思钰主动上门,为他提供创业思路。“雍主任让我发展养猪产业,他帮我找场地、联系种猪供货、找技术专家。”吴金奎说,雍思钰的支持让他吃下了定心丸。
如今,吴金奎的养猪场存栏200多头猪,按照市价进行批量出售,每年营收近50万元,他也成为板桥镇远近闻名的养猪大户。
茶产业是贵州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安顺市以“五老”为中坚力量,成立了老科技工作者协会,重点对镇宁自治县的生态黑茶产业进行扶持,成立了贵州生态黑茶集团。在“五老”的助力下,2021年,该县黑茶产量达到1200吨。
退休不退志,离岗不卸责。全省广大离退休老干部工作热情不减,发挥各自优势,示范带头,用实际行动参与贵州发展,洒下余热,助力振兴。
“我们将推动完善老干部助力乡村振兴的政策文件,搭建好平台、规范管理,让老干部老有所为、余热生辉。”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郭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