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宁自治县融媒体中心 李继航 周天贵
每个人心里有一亩田,种桃种李种春风。
马崇海心中的却是一亩“蜂”田,养蜜蜂、驯胡蜂。在威宁自治县的大山深处,25岁的马崇海酝酿着自己的“甜蜜事业”。
“你是卖蜂蜜的马老板吗?我想要1公斤蜂蜜。”“不好意思,蜂蜜卖完了,现在只有蜂酒了。”刚卖出三瓶胡蜂泡酒的马崇海,电话又响起来。一个小时的时间,他就进账450元。
家住威宁兔街镇新光村的马崇海,年纪轻轻却已是有4名徒弟的“老师傅”了。
从小,马崇海跟在父亲马孝云身边,耳濡目染整个养蜂过程,十一二岁的时候,他就能独自捕捉蜂群。
“喊他做其他事情慢吞吞的,但是喊他去收蜂的话,积极得很。”尽管马崇海早已成年独当一面,马孝云还是会偶尔打趣一下儿子。
马崇海曾经开过五金店、进过手机厂、跑过工地、开过货车……奔波了几年,一直没有找到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
2019年,回到家乡的马崇海,看着房前屋后绿郁葱茏的树林,父亲养的蜜蜂在林间飞来飞去,再加上自小对养蜂有着深厚感情,他决定养蜂。这一年,在家人支持下,马崇海养了160箱蜜蜂。
喜欢捣鼓的马崇海,并不满足于蜜蜂养殖。通过买书自学、田野观察、诱捕野生蜂群,他还精心驯养了300群胡蜂。胡蜂是蜜蜂的天敌,原本敌对的两个蜂群,却在他的驯养下相安无事。
“每天都要观察蜂儿的进食情况,定期清扫蜂巢,胡蜂还要定时投喂。”蜜蜂采蜜、胡蜂泡酒,不同的蜂群都能带来收益,马崇海开始慢慢摸出门道。
在养殖过程中,但凡遇到问题,马崇海就认真记录下来,看视频、找案例,自己尝试解决。每解决一个问题,他就把方法、经验记下来。日积月累,他的床头堆起了高高一摞养蜂笔记,他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养蜂达人。
要做大产业,必须抱团。
2021年,马崇海建了一个养蜂微信群,把他认识的养蜂人拉进群里,大家一起在线分享交流。马崇海经验丰富,帮助大家解决了几个难题后,名声一下传开了。去年,他不仅在黔东南,还在云南、四川等地都和别人合伙建了养殖基地。马崇海心里的一亩“蜂”田,飘香四方。
如今,走进马崇海家,屋前的空地里,一个个蜂箱整齐排列,“嗡嗡”展翅的蜜蜂飞进飞出;屋檐下,悬挂着的胡蜂巢好似一个个灯笼。去年,靠着蜂蜜、蜂蛹、蜂酒,马崇海一家收入20多万元。
“蜂蜜最多的时候,一年能产150多公斤,售价300元一公斤;蜂蛹一年能产350公斤至400公斤,售价180元至200元一公斤;蜂酒是150元一瓶。”马崇海说。
用勤劳的双手获取一家人“蜂”衣足食的同时,马崇海也持续不断地向当地村民传经验送技术,带领大家一起致富。现在,村里已有15户村民和他一起养蜂。
“我就是想把养蜂产业做大,让更多人看到,年轻人在家一样待得住、过得好,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回来。”和我们交谈的过程中,马崇海的电话再次响了起来,村民发现了一处蜂群,让他赶紧去收。
从没见过收蜂的我们决定一起去看个究竟。密密匝匝的树林里,马崇海矫健的身影穿梭其间,眼前的整个山林充满了活力生机。
为自己喜欢的事业敢想敢闯敢拼,这正是新时代年轻人最可贵的一面,更是乡村振兴大道上日益振奋的青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