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段源兴 通讯员 郑书彩
育好一粒种子,才能守好一片产业。在兴仁市巴铃镇大普村薏仁米种源基地,一台台农情监测设备矗立田间地头,对种植环境的温度、病虫害等进行实时监测后,反馈到信息中心。
“目前我们已经将‘5G+’物联网技术运用到薏仁米生长过程中,各种智能监测系统有效促进了单产增收。”原兴仁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杨连坤告诉记者。
杨连坤从事薏仁米相关工作16年,10年时间大都专注在选育新品种“贵薏苡1号”上。出生农村的他一直有个心愿,用知识让农活更省工省时、效率更高。1988年,他从黔西南州农校农学专业毕业,同年8月,分配到原兴仁县屯脚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
“早些年,农户只是零星种植薏仁米,多数种在田边地角,量很少。”杨连坤告诉记者,之前薏仁米收获后,农户就只是拿来自家做汤圆、做个手串饰品。后来,兴仁的药材经销商发现本地薏仁米能够达到药品标准,开始收购、贩卖到广东、浙江等地。有人收购,群众种植薏仁米的积极性就高了起来,逐渐从零星种植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
2006年,杨连坤调到原兴仁县农业局工作,当时他发现,群众种植的都是“兴仁小白壳”品种,年复一年种植,产量和质量都在下降。
“必须对‘兴仁小白壳’进行提纯复壮,且要选育一个兴仁的主打品种。”从2006年开始,杨连坤用当地的“兴仁小白壳”进行优良单株挑选。2016年6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贵薏苡1号”品种品质较好、产量高。
“在进行高产攻关试验时,‘贵薏苡1号’典型田块最高亩产达到了450公斤,亩产量提高近2倍。”杨连坤告诉记者,他还研究了薏仁米膜侧抗旱集雨栽培技术,可以减少季节性干旱对薏仁米播种和生长的影响,品质提升的同时产量也可以提高10%至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