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在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强力带动下,惠农政策激发种粮户内生动力,各级农技人员聚焦关键品种、关键环节、关键区域,因地制宜优化集成,灵活多样的高产示范样板田在广袤田野上“比武”,等待秋收时节交上答卷。
“揭榜挂帅” 农技支撑促丰收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今年,全省开展农技人员创新创业行动。短时间内,高产高效、绿色防控、农业机械化、信息技术等先进适用技术,通过基础性示范服务和“揭榜挂帅”源源不断地送到田间地头及生产一线。
9月13日,湄潭县农业农村局组织测产专家组对湄潭县永兴镇桐梓园村马渡河组水稻小面积高产示范基地进行现场测产验收。经测算,基地测产地块水稻亩产1018.16公斤,而原计划亩产为850公斤,超出预期目标近20%。
该示范基地是贵州省2022年激励农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行动“揭榜挂帅”榜单之一,核心示范面积200亩,示范带动5000亩。
据了解,依托贵州省农业科技发展中心、贵州省水稻研究所、贵州省种畜禽种质测定中心、湄潭县农村发展服务中心、湄潭县种植业发展服务中心等单位的支持,示范田选用了水稻品种泰优808,采用“两增一调”高产栽培技术,应用无纺布钵苗育秧技术,使水稻植株生长健壮、青秆黄熟、长势良好、病虫害少,促成了超产。
同样得益于农技下沉,威宁马铃薯基地也传来好消息。9月6日,毕节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农技人员组成测产组,对双龙镇高山村、水潮社区500亩马铃薯粮油示范基地开展测产验收,比目标增产8.4%。据了解,该基地在农技人员指导下,以食味好、抗性强的马铃薯威芋7号为主推品种,集成应用机耕、起垄栽培、绿色防控等技术,大幅度提高单产水平,是我省开展农机人员创新创业行动的众多成果之一。
截至7月中旬,全省开展“揭榜挂帅”的团队有1829个1.9万余人,对“四个100万亩”高产领办示范责任项目、110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347.6万亩大豆种植任务等实现了技术指导全覆盖。此外,更多的农技榜单正陆续被“揭下”,全省农技人员大显身手的同时,也为我省完成全年粮油生产目标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良田良机 耕耘山地新“丰”景
“现在种地很省心,我一个人就种了12亩。”望着一排排水稻,黔西市雨朵镇土城村村民欧炳德满心欢喜。
让老欧种地省心的原因是高标准农田的建设。2020年,雨朵镇建设了2000余亩高标准农田,将零碎田、坡地平整成大田、平地,同时排洪沟、灌溉设施不断完善,机耕道修到田间地头,昔日零碎地重新“活起来”。
近年来,贵州坚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重要抓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让粮田变“良田”,为粮食稳产增产和粮食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良田”推动着贵州各地土地宜机化的实现。近期,毕节市织金县化起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基地里,千亩大豆玉米迎来丰收季,当地组织大型机械全面启动收割工作。
一台台收割机在玉米地里穿梭,一派秋收繁忙景象。“在没有收割机械的年代,秋收是个复杂又苦累的工程。玉米要用手一个一个掰下来,装车拉回家后,再用手撕掉玉米皮,最后进行晾晒。现在农业机械化,一次性完成收割、去壳、粉碎、装车,省工省力又省时。我们不再那么辛苦,受天气的影响也小多了。”化起镇九甲村村民谌贻昌说。
截至9月初,我省共有479家农机合作社投入机收社会化服务,5000余名农机手驾驶5000余台收割机,开展水稻、高粱、玉米等收割工作。据了解,全省共有1000万余亩秋粮需要机械化收割,目前已收100万余亩。
“粮策”稳粮仓。当下的贵州田野,收割机纵横驰骋,4156万亩粮食丰收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