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众志成城 同心战疫】平凡的人们,不平凡的一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丹

“大宝贝,小心肝,快点下来做核酸,十点钟收摊摊……”9月19日清晨6时,贵阳市云岩区欣歆园小区居民听到窗外的“闹钟”,一骨碌下床。小孩儿脸都来不及洗,冲着窗外喊:“徐叔叔,你来了。”

“咯吱”……小区道路上,骑电动车的男人刹车、停好,站起来挥挥手。

一会儿工夫,楼道里已经响起“笃笃笃”的脚步声,1栋、2栋、3栋……居民以楼栋为单位,依次排队下楼做核酸检测。年长者见到男人,客气地问候:“徐跃,早!”小娃娃们则亲热地打招呼:“叔叔,早上好!”

徐跃是小区3栋3单元402的住户,也是一名志愿者。晨光中,口罩和面屏遮挡着面目,但从那眉眼之间,也能看出略显羞涩的笑意。

徐跃说,这个既幽默又接地气的花式喊话,是集众人之智编的顺口溜,“没想到一喊就‘火’了。”很多小区居民专门打来表扬电话,“有创意,声入人心。”不少居民表示,每天早上,只要一听到小喇叭里响起“宝贝”,就从睡梦中笑醒,下楼做核酸检测。

“宝贝,嘴巴张大……”早上9点25分,贵钢医院外科护士庞海燕正为市民进行核酸采样,突然,她愣住了,嘴里惊喜地一遍又一遍重复着“宝贝”“宝贝”。眼前这个小男孩,正是她的儿子。庞海燕坚持在抗疫一线,半个月没有回家,母子相见,泪水一下子涌上眼眶,她使劲地眨着眼,不让泪水模糊视线,孩子没认出全副武装的妈妈。采样完后,才说上两句话,儿子就被爷爷奶奶带走。庞海燕趁着抹酒精的工夫,迅速回望了一眼,然后转过头,对下一位检测者说:“来,嘴巴张大……”

“亲爱的大白,辛苦了!虽然我们看不见你们的脸,也不知道你们的姓名,但深知你们是人间四月天。”上午10时,在贵州警察学院,几名学生将一封封简短的感谢信塞到医护人员手中。同学们说,自疫情发生以来,医护人员每天大清早就来到学校,穿着防护服,守护着我们的健康,真的很辛苦。

“虽然辛苦,但很值得。”这不仅是医护人员的回答,也是“的哥”余太湖的心底之言。

中午12时20分,云岩区三桥志愿者车队的出租车司机余太湖接到社区群消息,“康馨园小区,送一位直肠癌患者去省医。”

“收到!”余太湖二话不说,放下刚刚扒了两口的盒饭,跳上车就走。这一上午,他已经送了4个需要做血液透析的病人到医院。“把这个患者送了,马上要赶到贵阳市妇幼保健院接一位产妇回家。”由于时间紧,老余聊上两句就得离开,“贵阳人,就该为贵阳出力。”

“同学们,今天我们这堂课,讲的是串联和并联。”下午14点30分,贵阳市云城中学的上课铃准时响起,初三(三)班班主任钱凯走进教室,课件内容放映在大屏幕上,线上线下的同学认真听课、做笔记、举手提问……

“全校1000多名学生,上周有800多名学生回家。”从那时起,学校开启了“云”端教学,同学们无论是留校的还是回家的,都在云上课堂相见。钱老师说,上网课,孩子们多少有点不适应,有时错题率比较高。因为是初中毕业班,有同学难免急躁,想回学校,他安慰学生们:“山有峰顶,海有彼岸,漫漫长途,终有回转。我们的坚守,将成为疫情中的光,汇聚起来一定能照亮光明与未来。”

“爸爸,我看到一闪一闪的光,你在车上吗?”16时许,贵阳市交管局云岩区分局三中队民警郎启文驾车回单位拉物资。

郎启文的家与单位仅一墙之隔。每当驾车回营,他都会事先和6岁的女儿、4岁的儿子“通通气”。两个小孩便趴在窗户前,等待“闪光灯”的约定。

郎启文被安排到连接观山湖区和白云区的重要干道——市北立交卡点,十多天来,他不仅是卡点最刚的“守”,也是最柔的“护”。当癌症患者需要到省肿瘤医院就诊时,他送;当80多岁的老人要去贵医附院做血液透析时,他帮……已经数不清帮过多少人,但郎启文从没觉得自己是一个人在战斗。“值守卡点时,每当看见有同志出示通行证,急着赶往一线去救治、去支援,我的内心都会涌上一股暖流。”双方微微点头,确认过眼神,就是对彼此守护的支持。

“来了?今天烧了排骨,做了两个小菜,都是你们爱吃的。”傍晚18时许,家住贵阳观山湖区世纪城街道睿力上城的吴倩笑盈盈地打开门,同住观山湖区的儿媳领着小孙子来吃晚饭。吴阿姨一边聊着家常,一边给他们盛饭。

“妈,您当志愿者很辛苦,我来吧。”

吴倩是世纪城街道的一名志愿者,需要进行核酸采集时,她5点集合,进行信息登记、上门采集……工作强度不小,大家都劝她歇一歇,可吴倩坚定表示:“我的儿子是人民警察,也奋斗在抗疫一线,我作为母亲,不能拖后腿。”

吴倩说,我的身体好,还能继续干,等疫情过去了,再和老姐妹们相见,接着排练舞蹈。

等着相见的,还有家住乌当区观云小区的詹建军和秦风这对好邻居。晚上20:50,秦风家的门铃响了,开门一看,把手上挂着袋子,两个小瓜、一把葱和几个辣椒……手机震动收到信息:“东西收到了吧?建军”。疫情当下,两家虽然不能串门,可这份邻里情更显温馨:前两天,詹建军家的饮用水喝完了,秦风帮他扛来一桶;现在,詹家阳台上开辟的蔬菜小园里辣椒成熟了,他就摘下来,按响邻居家的门铃。

深夜23:30,省将军山医院。

康复隔离病区负责人吕霞忙得连轴转,“这个点儿不是最忙的,凌晨两三点,才最忙。”她头也不抬地说,微信群里不断“嗡嗡嗡”,来的信息既有省外专家的指导意见,也有病人转运的信息,还有隔离病区护士的最新报告。她手中的动作很稳,语速却很快,“休息?从9月份到现在,有两次休息的机会,都被我拒了。”吕霞说,“我是干急诊工作出身,我不怕苦。再说,每天都有患者,怎么能休息?”

话音刚落,微信群推送“来病人了”,她迅速通知污区医护人员做好接诊准备,安排护士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和血标本采集,医生迅速询问病史、检查体格、做心电图,“我们争取一个小时以内拿到结果,完成上报……”

--> 2022-09-20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72368.html 1 【众志成城 同心战疫】平凡的人们,不平凡的一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