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夏民)9月12日,走进黔西市化屋苗寨苗绣车间,绣娘王进绣正在绢布上飞针走线,手上功夫娴熟细腻。
“这几年,我们通过创新,将传统与时尚结合,不断丰富苗绣产品,年销售额上百万元。目前,车间已吸纳60多名绣娘就业,实现了持续增收。”苗绣车间负责人杨文丽说。
目前,毕节市蜡染、刺绣和民族服装服饰特色手工企业达到500余家,通过从事手工业劳动,直接带动2万余名妇女就业增收。
为推动苗绣产业做大做强,毕节市妇联通过持续推动“锦绣计划”提质升级,促进了“锦绣计划+苗绣+蜡染”融合发展。同时,还实施了“锦绣计划”巧手致富基地、智慧锦绣三基地建设、锦绣计划示范县等项目,并组织锦绣企业、锦绣产品参加各类博览会,打造毕节妇女特色手工文化创意产品和锦绣计划产品知名品牌。
“利用电商平台资源,用现代时尚推动非遗品牌发展,我们不断探索完善‘妇联+商会+基地’的指导服务模式、‘企业+基地+农户’的市场运作模式、‘互联网+手工’的营销模式。目前,已形成集培训、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妇女手工产业链。”毕节市妇联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