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贵AUN967,到;贵AUJ152,到;贵AUB056,到……近20辆承担转运任务的出租车,早已在花果园L区固定点位等候多时,出租车师傅们手脚麻利,将样本转运箱装车、放稳、固定、发动,一气呵成。
转运车队出了L区四下散开,向着花果园移动方舱核酸检测实验室和城区各个核酸检测机构疾驰。
“又有新样本要来,好。”挂掉电话,贵州省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副主任詹琳勒紧口罩,穿上防护服,戴好防护面罩和第二层手套,与送检人员确认信息后,立即来到实验室缓冲区,打开专用样本运输箱,取出样本包装罐,通过传递窗将样本包装罐传入实验室核心区域,和同事“确认过眼神”后,核心区实验人员取出样本开始检测。
急,急!紧张而有序。
每个人都全神贯注,与病毒的战斗,不敢有丝毫差池。
样本提取、扩增分析、读取数据、信息再核对、上传结果……实验室24小时运转,快马加鞭。
为了应对急剧增加的样品量,实验室里的6台普检PCR仪、5台快检PCR仪全部上阵,检测人员三班倒,按照紧急顺序、以最快速度进行检测。
“每天收到待处理的核酸样本有几万人份。主要来源于大学、医院本部以及紧急送检的,一旦出现了阳性样本,我们会马上进行复核。”詹琳说。
从疫情开始,她每天都准时穿上防护服,走进封闭的实验室,打响一场和看不见的敌人的战斗。“每一份核酸样本的处理,都是与新冠病毒的一次近身较量。”
和记者聊的5分钟,是詹琳难得的放松时间,看看表,已经是深夜11点半,“不说了,我继续干活。”摆摆手,她转头离去。
凌晨零点,贵州省疾控实验中心副主任廖春守候在贵阳气膜实验室的建设现场,白天忙着对接各个实验室让她的声音几乎哑掉,说起话来沙沙的。
“这次确实是场硬仗!”廖春说,以前,固定实验室加上移动P2+实验室就能满足核酸检测需求;现在,贵阳采集的样本量大,不仅检测人员争分夺秒、检测设备“火力全开”,还亟须上阵更加硬核的装备——有“航母级”核酸检测装备之称的可移动、自动化、大通量的核酸检测实验室。
“我们只有比病毒跑得更快,才能对它进行围堵、歼灭。”10多天来,廖春和同事们在实验室加班加点,定人定岗一批接着一批“连轴转”,分拣、扫码、配体系、核酸提取、扩增检测、发报告……每一个步骤都不能缺少,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将检测速度提升到了3.5个小时左右。
“还能不能再快一点?在最短的时间内检测完更多的样本。”是贵州省疾控实验中心主任牟鸿江一直思考的问题,除了增加检测利器,还必须优化检测流程。“我们对驻省将军山医院、贵阳市方舱医院、贵州开放大学方舱实验室、省疾控中心本部实验室进行整合,通过优化收样、分拣、扫码、检测、结果报送等环节流程,强化队伍管理一体化、质量管控同质化……检测人员的默契度更高,战斗力更强,从接收样本到结果报送的时间大幅缩短,检测效率大大提高,仅贵州开放大学2个方舱实验室,就从最初的每天检测3000管提升至现在的1.2万管。”
“今天,我们已经比昨天快了很多,明天我们还会更快。”牟鸿江很肯定。
■ 记者手记
夺目的光
“每天凌晨,我们既追阳性病例,又追逐阳光。”
完成采访,遵医附院副院长魏在荣的话语萦绕脑海,久久不能散去。
在贵阳市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在争分夺秒与病毒竞速的“追阳”中,疾控专家、核酸采集大部队、实验室小分队、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们牢记职责使命,咬紧牙关全力冲刺;移动方舱实验室、“火眼”实验室接续发力,气膜实验室整装待发,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各方力量汇集着、奔跑着,不断提高“追阳”效率,不断缩短“追阳”时间,只为快速阻断传播链条,尽快实现社会面清零和高风险地区阳性清零。
魏在荣说,以党员身份战斗在核酸检测第一线,是无上的荣光;
詹琳说,和同事们看到阴性结果不断“出炉”,是胜利的曙光;
牟鸿江说,船到中流浪更急,核酸检测丝毫不能松劲。今天,我们比昨天快,但明天会更快,等到“清零”后又是朗朗晴天,那是以人民为中心的赤子之光。
…………
这,就是永葆初心的光芒。
你们,就是那道璀璨夺目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