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成
1953年,随着文化艺术的逐渐繁荣,流传在贵州民间的文琴坐唱被搬上了戏曲舞台。时至今日,黔剧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价值成为贵州地方戏曲剧种。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在贵州土地上开花结果的黔剧始终根植于人民,2018年,根据“当代愚公”黄大发个人事迹改编而成的大型现实题材黔剧《天渠》从地方走向全国舞台,如今我们又迎来了《腊梅迎香》的上演。
该剧以贵州省罗甸县麻怀村党支部书记邓迎香的真实事迹改编。邓迎香为了打通出山的道路,和村民们一起耗时13年,历尽艰辛,终于凿出了一条通山隧道,实现了麻怀村与山外世界的连通。这部由贵州省黔剧院出演,曹海玲编剧,陈涛、余凤霞导演的原创新剧,又一次展现出黔剧立足现实、扎根人民、弘扬文化的时代使命和自觉追求。同时它将黔地音乐唱腔和现代音乐配器相融合,既展现出浓郁的地域风采,又具有现代性。
《腊梅迎香》的情节一波三折,人物的情感表达细腻丰沛。如燕林意外离世后,迎香面对走与留的抉择,阴阳两隔的两人跨时空对话,人物的内心世界自然流露,既显魔幻色彩,又真挚深情。在生活中,迎香是女儿、妻子、母亲;在脱贫路上,迎香是带领全村走出大山的领路人,正如该剧编剧曹海玲所说:“贵州深山的人民,需要这样带领百姓改变命运的领头人;一个时代,同样需要贵州人这种‘绝境中也要灿烂开花’的精神。”
扶贫需扶智,脱贫先脱愚,迎香的到来改变了麻怀村村民的陈旧落后思想,她支持青年走出大山见世面,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打破了村民对女性的偏见,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并成功当选村主任。她把新知识、新本领源源不断地教给村民并身先士卒,做好引领。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迎香的形象代表着我省乃至全国千千万万个扎根乡村一线的工作者,他们脚踏土地,怀揣新梦,克服千难万险,以不服输的决心和向前看的智慧迎接脱贫致富道路上的一道道挑战,极具典型性。
该剧时间跨度二十余年,游子亭前的腊梅见证了迎香人生的重要时刻,也见证了迎香从一名追求个人幸福的姑娘,成长为一名为群众谋福利的基层干部。面对命运的磨难,迎香情绪激昂地唱道:“我自比寒冬腊梅那是我!”腊梅的韧劲融进了迎香的骨子里,她带领村民们实现了好日子的梦。最后一幕遍地腊梅花开,腊梅花瓣在空中瓣瓣飘落,迎来新生活的村民在芬芳中翩翩起舞,齐声歌唱梦想成现实,舞台画面唯美动人。
作为一部反映时代精神的主旋律黔剧,迎香这一典型人物形象真实饱满,腊梅的诗化意象更增强了该剧的艺术魅力。从开幕的一株小腊梅到落幕时的遍地腊梅花开,腊梅是麻怀村梦想和希望的种子,它寒冬傲雪,不惧严寒,迎风招展,“当代女愚公”迎香也如腊梅般在绝境中迎来生命的一次次绽放,迎来穷村走出大山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