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坚 白明
为贯彻新国发2号文件精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要求加快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推动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对我省抢抓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机遇,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坚定不移推动“四化”,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更高站位推进降碳,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以电池材料为突破口,打造新能源汽车及电池材料产业集群。电池技术的发展和性能的提升是关系新能源汽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具备资源、产业基础、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强化要素配套,推动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建设全国重要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打造“电动贵州”新名片,在行业版图中抢占重要地位,形成“不可流动的核心生产要素”,吸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贵州,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打造新能源汽车及电池材料产业集群。
分业分类优化产业布局,高质量打造“一核两区”发展格局。结合我省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以贵阳贵安和“开阳—息烽”“瓮安—福泉”两大磷化工产业基地为核心,培育打造新能源电池及配套产业集群;铜仁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聚集区以大龙经开区为重点、以黔东工业集聚区产业带为支撑,“黔西南—六盘水”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聚集区以义龙新区为重点,兴仁经开区、盘北经开区、六枝经开区等为支撑,加快培育以三元正极材料及原辅料为代表的电池材料及原辅料产业集聚区。分业分类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差异化发展,加速产能释放,推动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实施延链补链强链工程,推动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以磷酸铁锂、三元锂电池等为代表的动力电池将继续作为新能源电池产业第一大支柱,是未来5至10年新能源电池发展的“主力军”。我省要抢抓“风口”机遇,坚持三元、磷系两条路线并重,加快提升产业所需锂、磷、锰、铝、镍等主要矿产资源的保障供应能力,聚焦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推进高端补链、终端延链、整体强链,重点推进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消费类锂电池项目建设,有序提升负极材料生产供应和配套能力,加快提升电解液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隔膜等主要原料配套能力,补齐锂盐材料短板,不断完善上下游产业链配套,推动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体系。
强化平台支撑和深化产学研用合作,着力建设创新研发体系。立足现有产业发展的基础,依托磷化集团、振华新材料、中伟新材料等龙头企业,在新能源电池及材料前沿领域和薄弱环节开展攻关,力求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赢得发展先机。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鼓励引进的省外龙头企业在贵州布局研发中心,支持省内重点企业到发达地区及海外建立或收购研发机构,支持具备条件的科研院所加强新能源电池及材料领域相关学科建设,组建科研力量。引导各类研发创新平台、新能源电池及材料相关企业与科研院所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建设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贵州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创新研发体系。
更加关注质量和实用性,大力引进培育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以科研项目和企业、科研单位等研发创新平台为依托,采用岗位聘用、项目聘用、任务聘用和人才租赁等方式,柔性化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服务电池材料产业发展。调整人才引进和培育政策,加大产业人才引进培育的支持力度,尤其是研发人才、高级技工等产业发展亟需的人才。支持电池材料相关企业与职业院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通过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方式,联合培养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支持贵州大学、贵州理工学院、铜仁学院等具备条件的高校加强新能源电池及材料领域相关学科建设,建立产业人才培养体系,为我省新能源电池材料研发、生产、管理等各环节培养高素质人才。制定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职称评定制度和考核标准,强调鼓励人才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贡献。创新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企业试行期权、股权等激励方式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
(作者单位分别为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财经大学。本文系社科创新项目[CXQN2207]、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课题《全省工业产业能力评估专题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