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收的季节,贵州丰富多样的特色林产品纷纷上市。
走进贵州林草发展有限公司在国有龙里林场的林下红托竹荪示范基地,茂密树林下,一株株白色的竹荪冒出了头,工人们分区分片忙着采收。基地的路边,一筐又一筐的竹荪整齐摆放,散发出阵阵清香。广东林业代表团的成员纷纷拿出手机,一边忙着拍林场的环境、拍林下的基地、拍采收下来的竹荪花和竹荪蛋,一边忙着询问这样的“山珍”都有哪些吃法。
“因为竹荪花不耐储藏,所以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都是烘干加工过的,但实际上新鲜的竹荪花口感更脆爽营养也更好,主要用来煲汤,而且一定要和肉类一起煮,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出鲜味。还有这个竹荪蛋,是在竹荪花还没有生长出来的时候采摘的,很多消费者不懂,觉得这是没长成熟,但是竹荪蛋可以用来煎、炸、炒,做法多、口感Q弹、营养价值也高,最关键的是竹荪蛋耐储藏,在低温环境下可以保存20天,也更方便运输。”贵州林草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光辉向代表团介绍,龙里林场的这片竹荪基地面积总共有600亩,预计年产红托竹荪鲜品8.88万斤。由于红托竹荪种植成本高,市场价格也较高,鲜竹荪售价达到80元/斤,所以公司在发展时采取的是较为稳妥的策略,根据市场空间逐步扩大规模。
好产品也会怕卖不出去,这让珠海市自然资源局局长蒋道平感到诧异:“这里的生态环境太好了,生长的竹荪肯定是最健康、安全、营养的,大湾区的消费者要是看到贵州竹荪这样的产地环境,别说80元一斤了,就算是价格再翻一倍,几百万斤也是不够抢的。”蒋道平表示,依托港珠澳大桥,珠海成为内地唯一与港澳同时陆路相连的城市,正在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物流枢纽,此外总投资约74亿元的珠海斗门的预制菜产业园也已启动建设,贵州的林特产品丰富多样,且品质高,珠海愿意与贵州各地强化消费协作,通过上下游产业配套,共同打造预制菜全产业链,助力黔货出山。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吃饱而开始追求“吃好”。消费者希望吃到安全、绿色、营养、味道纯正的高质量农产品,对农产品的质量、品种、安全性要求也相应提高。而贵州林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与这种新需求是十分契合的。
走进黎平青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林下天麻育种基地,天麻钵式育种法、商品天麻袋栽培育法等新技术的应用让广东林业代表团的成员们新奇不已。这些新技术是在合理利用当地林地资源和生产物料,再结合水热和营养等条件探索的集约式创新栽培方法,在节约资源、安全可控的同时,做到防止雨水浸泡和菌床保湿,促进天麻自然健壮生长,获得高品质天麻,实现天麻“集约管理、统一标准、节约成本、品质优良”的目标。
“林下天麻对种植技术的要求其实是很高的,过去我们没有办法对接更大的市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种植技术很传统,产品在产量和品质上都很不稳定,大的采购商也就不敢和我们签订单。”青江公司董事长杨青介绍,为此,公司与贵州省中医药大学、贵州省林科院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聘请专家解决菌种生产、天麻种植等关键环节的技术难题,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出了一套林下天麻育种及种植技术,申报了4项国家技术专利,确保了黎平天麻种源纯正、高产稳产。
为了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贵州的林业产业正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变。这样的转变,不仅体现种植技术上,更体现在发展理念上。
在龙里县颐光山林油茶生态园内,连片的油茶林下,头花蓼等中药材生长旺盛。为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实现以短养长,该项目在3000亩油茶林下套种了黑参600亩、头花蓼500亩、紫山药100亩、天麻100亩、食用菌50亩,在林下养殖香猪1200头、蜂蜜100箱、鸡鸭鹅约5000只,同时园区还建立以樱花、高山杜鹃、山桐子、油茶、竹等为主的苗木培育场700亩,初步形成了农林旅立体生态种植养殖基地。
两天的考察,让广州中洲国际会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袁野感到十分兴奋,他看到了太多合作的空间和发展的商机。他介绍,广州中洲国际会展有限公司创立了“中洲农会”品牌,以“产品+文化+品牌+体验+展览+互联网”的运营模式,致力于展销全国帮扶农产品。自2017年以来,共展销全国14省区市4000多种优质农产品,其中黑龙江米面油、甘孜松茸、贵州纳雍土鸡、毕节鸡蛋、黔南小引子、安顺红米、连州丝苗米等100多个优质农产品在大湾区受到热捧。目前,该公司在广州各地设有专馆、专区、专柜、销售联盟单位、产品入驻商城等200多家,同时也在大力布局预制菜产业,对高品质的林特产品需求很大。
“贵州山地气候类型多样,也由此产生了许多具有独特品种、特殊品质、只在特定区域生长的特色林产品,这与大湾区的消费需求是完全吻合的。因为多元化、个性化、小众化的产品更能满足高端的消费需求,这也是带动贵州山区农户增收的重要方式。”袁野表示,下一步,公司在持续深化与贵州各地消费协作的同时,还将探索更加紧密的协作方式,特别是要推广“生产加工在产地、市场推广在销地”的模式,助力贵州林特产品实现从产品到商品、从品质到品牌、从产销到产业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