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登成
从菜园子到餐盘子,从教育担当到振兴作为,“校农结合”的贵州战法,将学校和农民紧密连接,助力解决“产销”困境,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8月24日,2022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教育振兴乡村:‘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校农结合’的‘研’与‘为’”论坛在贵安新区举办,会议邀请了国内外相关专家15人,围绕“携手教育振兴 共创多彩乡村”主题,就当前高校助推乡村振兴开新局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近年来,贵州推进实施“校农结合”助力乡村振兴,建立了省、市、县农产品购销平台和网络,覆盖全省9个市(州),88个县(市、区)共计17399所开设食堂的学校。全省各级各类学校食堂累计采购脱贫地区农产品约为295.38万吨,采购金额达257.56亿元,有效带动省内近1万个种植养殖基地(合作社)发展,推动调整产业结构300万亩,带动脱贫地区100多万人增收。
贵州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贵州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杨未表示,贵州正积极探索富有教育特点的乡村振兴道路,深入拓展教育服务乡村振兴举措。期望中国与东盟国家围绕涉农重大问题开展高水平国际合作、强化农业科技交流,加强人才联合培养,共同探索“一带一路”国际农业科技产业创新之路,为世界减贫提供中国方案,为中国乡村振兴引才引智。
贵州省乡村振兴局项目中心主任高松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壮大乡村产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换的关键任务。贵州省乡村振兴局将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以建设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为引领,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加快推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今天这场会议,对促进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区域合作关系、乡村振兴尤其是老中职业教育领域合作关系具有重大意义。”老挝驻华使馆(教育文化)参赞靳达望表示,中老两国山水相连,两国关系不断发展稳固,迈向新台阶。中国在教育领域和人力资源建设方面持续为老挝提供帮助和支持,中国每年投资350项高等教育,大量投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等,为老挝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未来,期望双方在共建命运共同体中不断深化合作,交流互鉴,为两国人民谋利,为地区和世界的发展、和平、稳定和繁荣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东盟关系是亚太区域合作中最成功、最具活力的典范,已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例证。广州大学副校长邓成明说,教育交流合作始终是中国—东盟双边关系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本次论坛深入探讨了高校在乡村振兴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为促进不同国别、地区学者在乡村和地区经济振兴研究领域的互学互鉴提供了平台。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是“校农结合”发源地。近年来,该院充分发挥人才、智力、科研和消费等资源优势,开创了定点采购、产业培扶、基地建设、示范引领的“校农结合”新方式。该院党委书记郭文表示,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重要阵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是职责使命所在。高校要聚焦“振兴乡村教育”“教育振兴乡村”两个主题,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用优质教育为乡村振兴赋能,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表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已成为双方在教育及各领域互联互通、互学互鉴的重要机制化平台,要借助平台契机,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拓宽合作领域,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