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此多娇》发表、出版后,多家媒体发文评价。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李炳银在《光明日报》撰文,高度肯定《江山如此多娇》,认为这是一部走心的作品。他说,真情是最动人的力量。在书写过程中,欧阳黔森最看重的就是发现真实的社会生活变化,并在这样的变化中去呈现和表达。“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眼睛的发现和真切的感受,胜过很多人为编织的故事。《江山如此多娇》就是这样一部有着真实记忆和现实温情的作品,是贵州历史的新书写。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杨晓升刊发在《文艺报》上的文章指出,“多年之后,假若历史学家回望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国的脱贫攻坚毫无疑问应该称得上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惠民工程,而中国为实现这项工程所开展的这场波澜壮阔的战役,无疑也将成为人类战胜贫困最激动人心的壮丽画卷。”他说,欧阳黔森的《江山如此多娇》用心、用情、用力告诉你,贵州脱贫攻坚战中发生的一切,都已经是真真切切的现实。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东吴学术》主编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著文说,阅读欧阳黔森的长篇报告文学《江山如此多娇》,好似随他来了一次贵州。贵州形胜,过往“极度美丽是其特征,极度贫困是其特点。如今,特征不变,特点大变”。“大变”的是这里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使贵州的山美水美人更美。
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颜同林在《中国民族报》发表文章,称欧阳黔森深入贵州基层,广泛开展调研、访谈,真正在脱贫攻坚历史现场写真故事,作品也因此呈现出强烈的现场感与历史感。同时,作品中不乏用数据说话,用事实作证,特别是从不同阶段的数据中,能真正看出变化。因为真正在脱贫攻坚历史现场写真故事、真扶贫,作品也因此呈现出强烈的现场感与历史感。
“反复打磨,精编精校,书中很多的细节,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照原文予以查证,一一修订。”《江山如此多娇》一书责任编辑齐红霞说,在编辑过程中,他们就该报告文学的史实内容的准确性、新闻人物的出处,甚至叙事语言的雕琢等方面,反复与作者沟通交流,再由作者反复修订,“往往是一个细节的描写,我们和作者之间都要电话、微信沟通多次,直至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在专家学者眼中,这是一部历史意识、现实精神与审美价值兼具的报告文学;在一名普通大学生眼中,这同样是一部激荡人心的优秀作品。遵义医科大学管理学院2021级学生李恒乐读了《江山如此多娇》后,感受很深,他说,“这种在人民中体悟,把生活咀嚼透了,然后又能消化吸收的作品,就是百姓喜闻乐见的。”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可以传承精神、传递力量的,而有过亲身经历的读者最有发言权。“对我们来说,这不是一部普通的书,而是一部蕴含着精神力量、触及内心共鸣的作品,很值得每一名驻村帮扶干部都读一读。”时任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洛龙村驻村干部的史崇高说,《江山如此多娇》就好像一部纪录片,在质朴真实中淌出涓涓温情,从字里行间流到人的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