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何登成
“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举办15年来,为中国和东盟各国搭建了一个优质的教育交流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我们与东盟国家高校在校际互访、学术创新与合作、师生互派等方面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留学民大’的教育品牌也在这轮机遇中不断做大做强。”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周杰说。
2013年,贵州民族大学正式开始招收留学生以来,依托交流周平台,主动赴柬埔寨、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进行海外招生。自2016年以来共招收来自老挝、越南、泰国、缅甸等国家的留学生近400人,培养层次涵盖本科、硕士、博士。2014年,学校成功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的接收资格单位。
乔峰,老挝名SIBOUAKHAM MAIPHONE,贵州民族大学2020级社会学(社会政策)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他一直在关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州民族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也多次参加过交流周活动。
“我认为贵州是中国最神奇、最美丽和最具民族特色的一个省份。”乔峰说,“贵州人好客、热情、善良。酸汤鱼和肠旺面是我的最爱。这里好山好水,景区很多,旅游者逐年增多,经济发展很快。”
“在贵州举办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很有意义,贵州和东盟国家有很多相似点,在民族文化、饮食、气候、风俗习惯、民族服装、乐器等方面,都有相似点。”乔峰说,“教育交流周越办越好,希望有更多东盟国家的师生、教育机构参加教育交流周活动,不断促进中国和东盟国家在教育领域的紧密联系。”
贵州民族大学是贵州最早参与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的高校之一,主办或承办了教育交流周的教育部长圆桌会议、学术研讨会、学生夏令营等活动,还连续多年承担教育交流周礼仪礼宾服务、重大演出等工作。
“以文化为纽带,中国与东盟在交流中不断深化教育合作。”贵州民族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杨泰黔介绍,近年来,该校面向东盟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和宽领域的交流合作,成功举办了“‘知行贵州’丝绸之路青年交流计划‘民族文化体验周’”、社区工作坊、青年跨文化交际活动营、经典诵读会等活动,积极扩大与东盟国家的教育合作。
2018年7月26日,在第十一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期间,贵州民族大学东盟人文学院正式成立。这也是贵州省现有本专科院校中,唯一为培养服务东盟交流发展特需人才设立的学院。
“学院的成立正是教育交流周成果在贵州落地开花最直接的体现,对丰富贵州省教育内涵,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贵州民族大学东盟人文学院院长代莉莉介绍,目前学院开设了泰语、老挝语、越南语3个专业,今年9月学生人数将达到230人左右。
“教育交流周为贵州培养非通用语种人才、区域与国别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平台。”代莉莉表示,进一步做好扎根贵州的非通用语言人才储备,将有效服务国家和贵州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对人才、文化交流等多方位的需求,服务贵州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需求。
数据显示,近5年来,贵州民族大学与缅甸雅达那崩大学、越南岘港大学等40所东盟国家高校及教育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2016年以来,接待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国民大学、泰国清迈大学等东盟国家高校、政府机构、企业逾170人次来访;通过贵州省学生海外留学计划,120余名学生赴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盟国家高校交换学习、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