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袁航)“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越发密切,外语非通用语应用型人才培养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也是新时代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8月22日,在2022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一带一路”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分论坛上,贵州民族大学东盟人文学院越南语教师张秋霞分享了她对贵州本科高校越南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9年印发的《贵州省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力争5年至10年,实现贵州高校开设非通用语种专业和课程基本覆盖东盟国家的官方语言。张秋霞介绍,在此背景下设立的贵州民族大学东盟人文学院自2020年以来,相继开设了老挝语、泰语、越南语专业,丰富、推动了贵州省外语非通用语学科专业发展。
“特别是在越南语专业培养上,学院不再局限单纯的语言教学,还开设了多门与越南国家概况、东盟概况、中越文化交流相关的专业必修课程。”张秋霞说,此外,学院还提出“非通用语+微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和“非通用语+通用语”复语型人才培养方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张秋霞还表示,作为贵州新开设的外语非通用语专业学科,除了借鉴已有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经验外,如何立足我省特色领域,发挥贵州与东盟国家教育合作交流的优势,培养出国家、社会所需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是全省高校外语教师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