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全国人大代表、天柱县林业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袁昌选:

[新时代的贵州人]深耕油茶良种之基 做大生态富民产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采丽

南方有嘉木,黔地出油茶。

在天柱县,一株株油茶树扮绿了山头,带富了群众。作为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全县油茶林总面达39万亩,其中投产面积25万亩,茶籽产量达1.28万吨,油茶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5亿元。全县油茶产业覆盖4.6万户,稳定2.5万人季节性就业,人均增收4800元。

来之不易的成绩,在全国人大代表、天柱县林业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袁昌选看来,离不开良种良法的推广和全县近5万户油茶农的共同努力。

眼下,是油茶树果实膨大和花芽分化的关键期,割灌除草、修枝整形、营养补充等工作必须跟上。石洞镇双屯村老油茶林基地里,施工负责人伍绍良正组织群众进行扩穴松土垦复作业,等待雨后施肥。为确保技术到位,袁昌选来到基地指导:“扩穴松土深度和宽度一定要准确,马虎不得。另外,年初截杆促萌复壮技术改造的油茶树新梢过密,可以进行修枝了。”

石洞镇是该县最为偏远的乡镇,过去因品种不良、树龄老化等原因,油茶林产量、效益双低。

近年来,天柱县大力实施低产低效油茶林改造项目,今年该镇成为袁昌选带队重点攻克的重要片区,给当地油茶农吃下了定心丸。

1993年7月,袁昌选从黔东南州民族林校毕业后,回到天柱县林业种苗站成为一名技术员,从此扎根大山。2001年,袁昌选正式与油茶结缘,很快便发现了油茶产业不温不火的症结所在,决定先从改良油茶品种入手。

良种从哪里来?袁昌选穿梭于全县18万亩老油茶林中,调研气候、地形、温度、湿度等各种数据和油茶林品种、生长情况。渴了喝口山泉水,饿了吃几口自带的干粮,天黑了就留宿老乡家里,年复一年。凭借专业技术,他主持选育的“白市4号、翁洞8号、翁洞24号”3个地方油茶品种在贵州率先通过了省级林木良种认定,填补了省内长期无地方油茶品种的空白;同期从引种区试验的众多湘林油茶品种中筛选出湘林1#、27#、210#等11个高产品系,在贵州东部油茶产区全面推广。

良种是核心,良法是关键。为全力推进油茶林提质增效,袁昌选根据每一个基地小生态气候,针对性推行良种良法。为了让种植户掌握更加科学的种植方法,他经常深入油茶基地,面对面、手把手地教村民如何处理苗木、施放肥料、防治害虫、采收果实等。

“只要不开会不出差,袁主任每个月有20余天都在各个油茶种植基地奔走,问诊把脉、开方下药,每天100公里以上的车程是家常便饭。”跟随袁昌选20多年的造林大户伍绍良说。

不仅如此,为解决技术覆盖、标准执行难到位等问题,袁昌选培育了专业造林管护服务队,并创建“天柱油茶种植”微信群,覆盖全县油茶种植户、企业、合作社等代表共计100多人,并延伸到岑巩、锦屏等油茶发展县,他还定期就油茶栽培技术与市场信息等内容通过微信平台开展业务培训。

随着油茶种植规模稳定,提质增效有序推进,如今,袁昌选将目标投向“接二连三”全产业链深层发展。

“在种植端,我们继续对标全国前沿优质品种,引进培育适合我省本土生长的高产高质品种,推广种植技术标准,严格执行标准。同时,针对市场薄弱环节,延链补链,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让大众吃得起的优质油。”袁昌选介绍,天柱县围绕“统筹部门资源、创新发展模式、扩大种植规模、突破精深加工、打造产品品牌、拓宽销售渠道”总体思路,正大力实施产业倍增行动,实行长短结合的林下经济复合发展模式,不断延伸油茶种、加、储、销全产业链,进一步调动群众发展产业积极性,推动油茶特色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从业近30年来,袁昌选的2项自主科技成果被国家林业科技成果库收录,1项成果被授予技术发明专利,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先进工作者”“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等称号。

--> 2022-08-19 全国人大代表、天柱县林业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袁昌选: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69947.html 1 [新时代的贵州人]深耕油茶良种之基 做大生态富民产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