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庞春祥
高尚无私的人民情怀,矢志不渝的为民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由弱到强、不断走向成功,走向辉煌的基因密码。中国共产党人民情怀的赓续发展创新,如壮丽的日出,照亮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开拓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境界。
人民情怀燃烧于救国救民的赤子初心。大革命失败后,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下,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依然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中的人民仰望北斗,渴盼光明。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救民于水火、救国于危亡,舍生忘死、前仆后继,“唤起工农千百万”,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付出了难以想象的巨大民族牺牲,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结束了帝国主义奴役中国的历史,开辟了中华民族独立发展的新纪元;结束了旧中国长期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局面,开辟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新纪元;实现了由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真正主人。1950年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的颁布实施,彻底改变了广大妇女的悲惨地位。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奠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制度基础,把人民当家作主人的理念渗透到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党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党没有超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没有在人民群众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力,这些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一切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伟大情怀。
人民情怀激荡于艰苦奋斗的火红年代。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冲天豪情,开启了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规律的艰辛探索。在那个“火红的年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不变的底色,“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是工人阶级的力量;“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是农民兄弟的情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人民子弟兵的铮铮誓言;雷锋平凡伟大的一生,要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1962年,在兰考受灾最严重的时刻,党把焦裕禄派到兰考。这位人民公仆,在生命的最后475天,用对人民的一腔深情,感动了一个时代。在那个火红的岁月,在荒无人烟的西北大漠,在马兰花顽强生长的地方,那些抛弃国外优厚条件的共和国脊梁们留下了奋斗足迹。“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是那个火红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爱民、为民无私付出的最好注脚。尽管探索之路艰辛坎坷,但成功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
人民情怀澎湃于改革开放的中国故事。“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改革开放40多年,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砥砺奋进,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经济腾飞、社会稳定、人民富裕进步的历史画卷。实践进一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百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人民情怀追梦于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全体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鉴往知来,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幸福梦、民族的复兴梦。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国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贵州创造了赶超跨越的“黄金十年”,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贵州人民正在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奋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面对世界怎么了、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中国共产党人鲜明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倡议,昭示了全人类的普遍价值追求。这一倡议践行了马克思主义解放造福全人类的宗旨,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人民主体性理论的创新发展,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这一倡议体现了世界第一大党的人类情怀,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多极化潮流,准确把握了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大势,必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
(作者为贵州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