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盘州面艺:指尖上的百年记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顾冰洁

龙凤、鲤鱼、寿桃……五彩缤纷、惟妙惟肖,皆由面团捏成。塑造他们的老师傅名叫秦贵平,1999年,秦贵平退役后回到盘州市双凤镇的老家,从父亲手里接过了“秦氏面艺”的接力棒。

“我们家从事这门手艺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了。”秦贵平说,手艺代代相传,到自己手里已经是第六代。

将小麦面和糯米粉、蜂蜜按10:1:1的比例加入清水用力揉,其间加入少许菜油防止沾粘,成团状后放入蒸笼蒸熟。放置一天冷却再次蒸熟揉成团,给面团上色后,做成龙、凤、金鱼、十二生肖等等造型。

“每一步都需要百分百的用心,最后成品才栩栩如生。”从选材开始,秦贵平选用筋道的小麦面搭配糯米粉,让面团具有较好的韧性,以便揉捏造型。

揉面团时,更是要掌握好力度,直至将面团里的气泡揉出,面团具有弹性才可以进行染色。一般情况下面团多以白色、黄色、红色、绿色为主。

造型时,陪伴秦贵平最多的是一把用了多年的剪刀和梳子,简单的工具造就不简单的工艺。选好需要的各色面团,秦贵平开始制作模型,经过搓、揉、捏等手法,一条鲤鱼的形状初具规模,待模型出来后,再用梳子和剪刀对鱼尾、眼睛、鱼鳞等局部进行雕花和细节的修饰,不一会,一条活灵活现的鲤鱼作品呈现在眼前。

十来分钟里,秦贵平还向记者展示了寿桃、十二生肖里的羊等作品,造型精美,色彩鲜艳、形象生动。

“别看现在几分钟就能做好一个作品,从学习到造型我可是用了整整6年的时间。”秦贵平和记者说,学习这门手艺要会观察更要有耐心。

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面艺,秦贵平听到最多的话是“要学会观察”。观察一切事物,再试着把它捏出来,一次次的尝试、失败再尝试,逐渐掌握手法。秦贵平说,这门手艺没有什么特别的诀窍,就是要多看多练。

如今,秦贵平已经练就看着图片就能捏出立体的面艺作品的本领。

盘州市是个多民族聚居区,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面制品的制作是盘州市汉、彝、苗等族的传统制作工艺,用面捏成所需花样,如动物、花草、用具等形象。

“十二生肖等作品主要用于祭祀,富贵有鱼等作品用于庆祝乔迁之喜,寿桃等用于祝寿,平日里用不到所以销量不太好。”秦贵平说,自己不指望这门手艺挣大钱,只想着祖辈、父辈传下来的手艺,不能在自己这里丢了。

所以除了捏制传统的面艺花样,秦贵平也会捏一些时新的动漫角色吸引年轻人的目光。“我希望能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所以每当有人找到我,想要学,我都很高兴。”

如今,在双凤镇的盘州·西冲玉带旅游度假区里,盘州非遗文化展示体验中心已经正式开放。非遗文化展示体验中心分为竹(绳)编、风筝、面艺、剪纸、陶艺5个展区,各种制作精美的非遗文化作品,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体验,也让非遗文化得以传承。

--> 2022-08-15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69508.html 1 盘州面艺:指尖上的百年记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