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遵义会议纪念馆让文物史料“开口说话”促进红色教育更加生动

【践行嘱托十年间】听,革命文物跨越时空诉说信仰之美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霞

“这次是陪父母来,老人家心心念念就想到遵义会议会址来看看。”8月8日一早,贵阳市民刘贵生开车载着家人从贵阳赶到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看着门楼上“遵义会议会址”六个熠熠生辉大字,刘贵生的父亲刘文军驻足感叹:“10年没来过了,感觉变化挺大的。”

从遵义会议纪念馆的大门进入,一栋中西合璧的两层小楼静静伫立。老槐树下,熙熙攘攘的游客在拍照留念。

“来,我们在这里合张影。我以前还上楼去看过,印象很深。”刘文军回忆,二楼的一间屋内,墙上有挂钟和两个壁柜,壁柜上有一面穿衣镜。屋子正中是长方桌,四周围有一圈木边藤心折叠靠背椅,桌下有一个古老的木炭火盆,这便是遵义会议会议室。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这里连开三天……

刘文军说着记忆中的遵义会议会址。他没想到的是,如今的遵义会议纪念馆有很多惊喜在等着他。

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陈列馆参观时指出,遵义会议作为我们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我们要运用好遵义会议历史经验,让遵义会议精神永放光芒。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强调,要从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咬定目标、勇往直前,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遵义会议纪念馆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讲好遵义故事,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充分发挥纪念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功能作用。

致力于全面升级改造遵义会议纪念体系建设,遵义会议纪念馆先后增设《历史抉择——毛泽东及张闻天、王稼祥在遵义会议前后》等10多个专题展览。为充实陈列内容,该馆成立专门队伍,通过走访革命先辈后人、鼓励民间收藏人士捐赠、到兄弟场馆复制借用等方式,征集革命文物及历史资料2000多件,进一步使遵义会议陈列馆红色文化有物可陈、有史可讲,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不是简单地追求藏品数量,而是要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更多真实可信的历史细节,让文物史料‘开口说话’,诉说信仰之美,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遵义会议纪念馆馆长陈松说,纪念馆在征集文物史料的同时,研究工作也同步跟进。纪念馆努力挖掘革命文物资料背后的精神和故事,解说词和展板内容每年更新,就是要让遵义会议及红军长征相关史实可以更加及时全面地传递给观众。

进入遵义会议陈列馆,峥嵘岁月的历史感扑面而来。“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遵义会议伟大转折”“转战贵州出奇制胜”“勇往直前走向胜利”“遵义会议光辉永存”等篇章环环相扣,一部英雄史诗立体呈现。主展线上的图片、文字等力求形态生动、波澜壮阔;文物陈列力求构图美观、结构严谨,空间感、悬浮感强;大型景观艺术、雕塑、油画等作品力求真实、生动和准确,具有原创和首创性。

“这样的展陈太生动真实了,简直是身临其境。”参观过程中,刘文军被娄山关多媒体半景画深深吸引。火光冲天,硝烟弥漫,枪炮声连绵不断,呐喊声响彻山谷,战士们正在发起勇猛冲锋……在遵义会议纪念馆一间400平方米的展厅里,借助多媒体半景画数字技术,在20多台投影仪的配合下,通过声、光、电效果的渲染,再现了1935年娄山关大捷时的战斗场面。

惊喜何止一处。2020年以来,遵义会议纪念馆通过实施遵义会议会址周边环境整治提升工程、遵义会议纪念馆数字化保护、遵义会议陈列馆改陈布展提升、遵义会议纪念馆入口提升改造、遵义会议纪念馆抢救性修缮红军总政治部旧址门厅等项目,全力推进遵义会议会址周边环境整治及展陈提升,进一步深化长征及遵义会议史实和文献研究,深挖拓展红色文化资源,用好科技手段,为遵义会议陈列馆赋予观赏、体验、消费、认同“新元素”,促进红色教育更加生动,更好地彰显红色文化魅力,大力传承红色基因。

“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参观接近尾声,刘文军看着墙壁上的遵义会议精神基本内涵,认真读了起来,读完心满意足地说:“收获很大,不枉此行。”

--> 2022-08-11 遵义会议纪念馆让文物史料“开口说话”促进红色教育更加生动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69210.html 1 【践行嘱托十年间】听,革命文物跨越时空诉说信仰之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