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从引进一棵树苗到建起一个植物园,专业团队数十年如一日抢修植物“芯片”——

龙里林场 珍稀植物好家园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申云帆

“这棵红桧是我引进来的,将近20年了。”龙里林场总工程师王小锰聊起林场里的珍稀植物,记忆瞬间被拉回到2004年。

那年,王小锰在云南昆明林科所发现了已濒临灭绝的珍稀植物红桧。这是一种喜温和湿润气候的植物,主要分布在亚热带气候区。在了解到龙里林场的气候适宜它生长后,他当即决定将该树种引入园区。

“现在整个园内只有这一株红桧,价值20万元左右。”但对王小锰而言,他在意的绝不仅仅是这株红桧的经济价值。

今年,是龙里林场珍稀濒危植物引种繁育的第38个年头。王小锰和同事们一起,数十年如一日,从省内外引进各种珍稀植物,抢救性保护这些植物“芯片”,对保护生物多样性贡献自己的点滴之力。

珍稀植物引种培育基地3500余亩、核心区1000余亩,引种保存156科448属1000余种植物10万余株……这是贵州省国有林场珍稀植物研究所专业团队交出的成绩单。

研究所就位于龙里林场,也是我省国有林场唯一一个研究所,拥有我省唯一一个中亚热带高原珍稀植物园。

从引进一棵树苗到建起一个珍稀植物园,龙里林场目之所及的每一棵珍稀树木,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1984年,国家公布第一批珍稀植物名录后,当时的龙里林场主任、工程师赵执夫便带领团队,开启了引种繁育珍稀濒危植物的道路。

今年57岁的林场职工周竹林谈起这事儿,打开了话匣子。

“赵执夫工程师因一次学术交流的机会,结识了来自新西兰的学者,他们回国后,就给我们邮寄了辐射松的种子。”

“在国家公布第一批珍稀植物名录后,林场从云南省林科所引进了一些特殊的植物,将它们保护了起来。”

…………

林场与全省乃至全国各地的林场、林科所、保护区之间都有稳定的联系,大家对珍稀植物的培育志同道合,相互交换培育已是常事。

“林场引进最久的树木距今已有40余年,比如湿地松、水杉等,现保存率超过了90%。”贵州省国有林场珍稀植物研究所所长王龙泉来到龙里林场已有15年时间,“以前技术不高,珍稀植物存活得少,但随着设施、人才质量的不断提升和项目支持,园区内珍稀植物的存活率逐渐提升。”

王龙泉笑着说,引苗育种,路远且长,需要一代一代接着干才行。

去年,通过贵州省人才博览会,刚从贵州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彭洋进入了研究所工作。

林木遗传育种专业的彭洋,去年临近毕业时多方打听了解到研究所新建了一个主培室,十分激动。“我非常喜欢林木研究,这里的一切和我未来的研究方向十分匹配。”

实验室里,彭洋走在瓶瓶罐罐之间,给记者介绍最近的研究:“这是我们现在做的有关铁皮石斛无菌萌发的一个实验,到后期它长出的每一个茎会萌发出不同的芽……”在他看来,龙里林场这个平台能够充分发挥他的特长,让他全身心投入到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工作中。

截至目前,贵州省中亚热带高原珍稀植物园引种保存的1000余种植物中,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杉、珙桐、华盖木、南方红豆杉等37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掌叶木、华南五针松、桫椤、花榈木等95种,在省内植物园中收集保存木本植物种类和数量均位居第一。同时,已建成兰花繁育基地1000余平方米20000余丛,牡丹花芍药花卉基地12亩45个品种,林下中药材园100余亩。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开展野生植物保育与珍稀种群保护工作,加强引进植物繁育与保护,助力我省珍稀植物繁育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王龙泉说。

--> 2022-08-09 从引进一棵树苗到建起一个植物园,专业团队数十年如一日抢修植物“芯片”——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68693.html 1 龙里林场 珍稀植物好家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