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我省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大力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践行嘱托十年间】民族之花向阳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江南

夏日窗外,阳光明媚,天朗气清,六冲河与鸭甸河交汇处绿水清波;屋内,36岁的何兰与退休乡村教师杨梅坐在农家餐馆圆桌前,齐声唱起多声部苗歌《阳雀声声在呼唤》。

走进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青山绿水让人心动,悠扬歌声让人沉醉。何兰是这间农家餐馆的老板娘,也是大型苗族实景歌舞《苗韵化屋》表演队伍的一员。“心里的歌,要唱出来,你们要赶快唱出来;心里的歌,要唱起来,我们姐妹就唱起来……”

歌声在山里回荡,思绪也跟着飞扬。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走进苗寨化屋村。“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不能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总书记的话,写在村里的白墙上,更写进每一位化屋人的心里。

今朝化屋,路面宽阔整洁,楼房错落有致,群众安居乐业,恰是贵州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大力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的生动缩影。

强保护,弘扬民族精粹

认真翻阅,仔细甄别,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书习俗代表性传承人杨胜昭神情专注,视若珍宝地拿着一本祖传的水书古籍。“水书是我们水族的古老文字。我父亲是水书师,我在13岁的时候也被伯父收为徒弟。”

三都自治县是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这里聚居了全国过半数的水族人口,是水族文化最为集中的地区。水书传承千年,至今还被水族民众使用。2006年,水书习俗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杨胜昭说,水书师曾经在水族农村是一项神秘而令人敬畏的职业,婚丧嫁娶、立屋建房,甚至春耕开种,都要根据水书中的文字提示来确定。随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加之水书“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矩,水书传承出现了断层现象。“要让水书活下来。”2015年,杨胜昭顶着压力打破传承“铁规矩”,首次招收女徒弟,在当地轰动一时。

此后,当地开始抢救性地加强对水书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2018年,《黔南州水书文化保护条例》出台。目前,黔南州档案馆拥有馆藏水书文献典籍原件19000余册,其中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原件79册,水书文物134件。建档立卡纳入管理的水书先生466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书习俗传承人2人、省级8人、州级21人。

重传承,赓续民族文脉

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省份,少数民族风情浓郁,少数民族文化绚丽多彩。

“锡绣是个技术活,特别需要耐心。以前没什么人重视,现在知道的人多了,学习的人多,看着才觉得有希望。”把50余年锡绣技艺凝聚在指尖,国家级苗绣锡绣代表性传承人龙女三九感叹。

龙女三九的故乡是剑河县南寨镇展留村。在这个古树环抱的村落里,世世代代流传着锡绣技艺。8岁起,龙女三九便跟着母亲及寨子里的老人们学习锡绣、纺织和古歌。

锡绣作为剑河县境内最为独特的一种苗绣,迄今已流传五六百年,其特征是使用金属“锡”来完成一件刺绣品,这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可谓绝无仅有。2006年,苗族锡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唯一的爱好就是绣花,一天绣不出来花,连饭都不想吃了。”如今,龙女三九在剑河县城开办了锡绣工作室。随着锡绣知名度越来越广,产品逐步走向世界。

在黔贵大地,像龙女三九一样,靠一门“本事”把日子越过越好的民族手艺人,传承民族文化的热情愈发高涨。

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制定相关文件,成立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等机构,积极推进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今年5月25日,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贵州省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9月1日起实施。《条例》开启了贵州对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先河,对推动新时代全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兴产业,携手共谋发展

“你看绣片多精美,布料也是在自家作坊里浸染的,这件衣服都是纯手工制作……”在位于普安县茶源街道的伟鲜纯手工布依服饰加工厂内,韦波看着眼前的刺绣作品,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今年51岁的韦波,是伟鲜纯手工布依服饰加工厂的负责人。他是一名返乡农民工创业者,也是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多年来致力于民族刺绣产业发展,带领当地乡亲增收致富,将苗绣这一指尖技艺变成“指尖经济”。

2013年底,韦波和妻子王伟鲜在镇上开办了一家布依族服饰加工坊,向周边布依族村民收购纯手工刺绣,加工成高端民族服饰后再对外销售。随着逐步发展壮大,工坊变成了工厂,开发了抱枕、挂件、杯垫等系列文创产品,能生产的刺绣花色从10多个增加到100多个,还发展了300多名布依族“绣娘”加入。

“我想把布依族文化传承发扬下去,还想把家乡的茶叶优势和民族文化有效地结合起来。”这些年,普安县积极推进茶旅一体化发展,韦波和村民们一起发展茶叶、布依纺织刺绣、农特产品、餐饮民宿等产业,累计帮助周边村寨600余人实现就业增收。

创新地将苗绣、蜡染等民族文化资源整合提升,全省打造了“黔绣”“黔艺”等“黔系列”品牌,推出相关7个系列292个“黔系列”品牌产品。通过讲好民族文化品牌故事,扩大“黔系列”品牌的“朋友圈”,提高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影响力。

截至目前,贵州依托企业、合作社、手工作坊等,建立了724所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支持162家民族传统手工艺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把民族文化变成商品,促进了民族文化传承展示与各族群众增收致富双赢。

群众心声

黔西市化屋村村民赵玉学:

把事业做大过上更好生活

准备农家乐食材,制作黄粑……天一亮,赵玉学便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2021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化屋村视察调研时来到赵玉学家,关心一家人的生活,与赵玉学一家一起制作当地特色食品黄粑,祝福一家人日子越过越幸福甜美。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一直温暖着赵玉学一家,也鼓舞着一家人努力创造更加甜美的生活。

2021年,赵玉学抓住机遇,注册了“赵玉学黄粑”商标,生产销售化屋村特色美食黄粑。在妻子的协助下,他还将自家的房间改成了农家乐。通过售卖黄粑和开办农家乐,赵玉学一家有了稳定的收入,一家人不再为衣食住行而担忧,日子越过越好。

“以后我还想把事业做大,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们想向总书记汇报,现在的日子如蜜甜。”赵玉学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翟培声 整理

--> 2022-08-09 我省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大力推动民族文化发展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68680.html 1 【践行嘱托十年间】民族之花向阳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