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贵州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典型风采

“追光者”赵春莉

——一位“全国文物系统劳动模范”的本色人生

困牛山战斗遗址红军雕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摄

赵春莉在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前留影。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燕 孙蕙 刘骏娇

“我是一名讲解员,是让文物的灵魂活起来的人,是拉近群众和历史距离的人。”

7月28日晚9时许,为筹备两天后召开的“困牛山红军集体跳崖千古壮举专题研讨会”忙碌到晚上的赵春莉,挤出时间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

“红色历史犹如一束光,穿越历史的时空长廊。我们要让这道光照进更多人的心里。”赵春莉说。

赵春莉是铜仁市周逸群烈士陈列馆讲解员,在7月22日召开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她被评为“全国文物系统劳动模范”。

梳着整齐的发髻,身着讲解员的白衬衣、黑西裤,赵春莉靠在“红军长征在石阡”陈列馆前的石栏杆上,略显疲惫。见记者到来,她起身迎接,端庄亲切,像极了一位在等候客人到来的女主人。

身后的陈列馆,就似她的家。

从“南漂”到“贵定”

赵春莉的人生轨迹,就像一列自北向南,又骤然转向西南的列车。

在辽宁农村长大的她,高中毕业后就出门打拼,只为尽快帮家里减轻负担。

当青春遇见深圳,赵春莉被“好人丛飞”的事迹深深感动,走上了“志愿者”之路。

“他两次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即使出生寒微也热心慈善,坚持爱心公益活动11年。”

在丛飞身上,赵春莉找到了生命的方向。

只因在旅途中,多看了一眼,这个梳着大辫子的东北姑娘的人生轨迹再次改变。

2006年9月,赵春莉来到石阡县国荣乡楼上古寨,成为古寨村级完小联合小学的一名志愿服务者。

她的课堂上,不仅有学生,还有村民,可以学到草编、刺绣等手工艺,还可以学到茶灯等非遗技艺。

把这处“世外桃源”分享给更多的人,也成了赵春莉课余最热心的事。

2017年她被共青团贵州省委聘为“楼上村脱贫攻坚夜校班”教师。她还是楼上古寨的代言人、石阡县乡土文化的宣传员……

“有的人总喜欢站在墙角,抱怨为什么光照不到自己,那是因为他没有站出来拥抱阳光。当你走出来服务社会的时候,别人总会知道你的存在。”

支教期间,兼管图书馆的她在《中国工农红军史略》一书中了解到,石阡是红军长征两次经过的地方。

“都说‘长征是地球上的红飘带’,机缘巧合让我与这‘红飘带’结缘。”

好奇心让赵春莉去了解那段历史,她也逐渐被贵州的红色文化魅力所征服。

那些尘封的历史,仿佛一道光照进她的心,让她久久不能平复。她反复问自己:“我能为革命老区做些什么?”

“从那时起,我开始承担宣传讲解工作,给孩子们上课、讲红色故事,给当地百姓和外来游客介绍红色文化和非遗文化,这样的生活让我过得十分充实。”

4年支教期满,赵春莉没有离开,而是选择留下来,做一名红色文化传承人。

红色讲解员永不脆弱

赵春莉有一个执念,那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传递出最大的信息量,让聆听者和她一样爱上这片土地。

为了这个自我要求,她付出了惊人的努力。

16年来,为讲好困牛山红色故事,她跋山涉水,收集石阡历史人文故事,整理超过十万字的历史史料;在甘溪英雄纪念碑、红军长征在石阡陈列馆、红二、红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困牛山红军战斗遗址等地义务讲解红色故事近千场次,让无数听者闻之泪湿;她的“话惠民·感党恩”讲座走进石阡19个乡镇、街道,受众5万余人次,“赵老师”在石阡家喻户晓。

一天下午,赵春莉临时接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讲解任务,第二天一早讲解困牛山。

在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前、红色文化宣传展板旁,赵春莉时而蹲下,时而起立,围着空地转了一圈又一圈,心里反反复复琢磨,如何突破以往的讲解,增强这段历史的共情力,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

暮色四合的困牛山,寒意渐起,四下已不见人群。88年前的红色历史一遍遍在她的心中浮现,充盈她的心,一位位有名或无名的烈士,仿佛穿过硝烟而来……最后,通过四位关键人物的故事串联,一幅困牛山群英图谱跃然而出。

饱含深情和张力的讲解,跌宕起伏,叩击人心,让众多听众哽咽。

困牛山的故事,赵春莉最忙时一天要讲解10个小时,一场接一场,连轴转。

“嗓子不行了,就喝点热水。”赵春莉说。她随身携带的红色保温杯略显破旧,一双脚也因经常长时间站立,落下了病根。

这些艰辛在赵春莉看来算不得什么,最让她愧疚和难受的是无法陪伴女儿。

讲解工作时常要早出晚归,许多时候,讲解完后已过了晚饭时间。太阳落山了,9岁的女儿还在外面等她接回家。

“宝贝,要去人多的地方,实在不行就去超市等着妈妈,妈妈很快就来接你……”

如果仅仅是为了一个“饭碗”,赵春莉或许早就坚持不住了。让她坚持下来的,是这些红色故事和伟大灵魂传递给她的信仰。

“做红色讲解员是不会脆弱的,那些革命故事就是最好的强心剂。”

“每当我讲到革命英雄与敌肉搏,‘宁死不伤百姓,宁死不当俘虏’,选择跳崖突围时的壮举,听众都被深深打动,而我心里也有种自豪的感觉,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对的。”赵春莉的脸上浮现出一抹欣慰的笑容。

追光者自带光芒

赵春莉的坚持,还因一份深切的嘱托。

2016年,任弼时之女任远芳等红军后人来到石阡县,分别时任远芳拍着赵春莉的肩对她说:“小赵,我们重走父辈们的长征路,可能只这一次了,你在当地要多去讲讲这段历史,不要让后辈们忘了啊。”

这份厚重的嘱托,让赵春莉铭刻在心。

“如果明天将死,我最大的遗憾便是买的书没有看完。”这句近乎玩笑的话,是痴迷于红色历史世界的赵春莉的自白。

赵春莉特别爱看书,她的家狭小,唯有书最多,而红色历史书籍更是占领了房间的每个角落。每天忙完工作,她最享受的就是看书的时光。受她的熏染,女儿也养成了阅读的好习惯。

种子的播撒,悄无声息。

“女儿两三岁时,能坐背篓就跟着我一起出去讲解了,有好多照片记录了我当时的工作状态。”

女儿四岁时,有一次赵春莉练习讲解出现了口误,本来在地下揪小草玩的女儿突然回头说,妈妈你说错了。

去年,铜仁市小学生讲红色文化比赛,小丫头信心满满地上去,演讲开篇就说:“我的妈妈是一个红色文化讲解员,我从小就跟她去困牛山,听她讲红色的故事,接下来我就为大家讲一个故事……”最终,小姑娘拿了一等奖回来。

说到这,赵春莉笑得十分开心,整个人明亮起来,似乎所有的疲惫在那一瞬消失了。

在困牛山,一种叫做传承的力量在流淌、在滋长。

石阡国荣乡楼上古寨,老兵周正培的故事给了赵春莉极大震撼。

周正培是赴朝志愿军。儿子长大后,他对儿子说,我没有什么能给国家的,只有儿子,所以你必须参军。说到这里,赵春莉眼中含泪。

老人家临终前,赵春莉听到他最后一句话:感谢党中央。

“这是让我最震撼的。因为石阡这么偏远,他可能都没到过天安门,但一生的家国情怀融入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的家风家教。”

让赵春莉心灵饱受冲击的还有很多。

在困牛山,她遇到一位前来祭奠的残疾军人。他说,我是从战场上回来的人,虽然我残疾了,但我还活着,可他们没了,清明了,我就想来看看他们。

“其实这就是一种情怀,一种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力量要有人去说,而我恰恰有这份机缘。”

她也曾看到一家人带着小孩前来祭奠,年幼的孩子尚不懂祭祀礼仪,把家长买的花篮放在纪念碑底下,没有鞠躬就转身跑了。听到家长庄严地喊着敬礼的口令,孩子返回来恭恭敬敬鞠躬敬礼。

“那一瞬间,我真的感受到了什么叫传承红色基因,什么叫赓续红色血脉。”

很快到了深夜11点35分,赵春莉第二天一早尚有困牛山专题会议的重要准备工作,采访在不舍中结束。

告别时,赵春莉拿出她的红色保温杯,快速喝了一口热水,起身的步履略为踉跄,稍微站立,适应一下才能迈出脚步。“这是站得太久的职业病,医生说就是劳损。”她说。

黑夜里,她拖着缓慢的步伐一步一步往家的方向走去,路边的灯光打在她的身上,仿佛舞台的追光灯,为她蹒跚的背影勾勒出一道光。

对话

记者:荣获“全国文物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有什么感受?

赵春莉:

我感觉很幸运,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这份荣誉来之不易,其中有一条评选标准,就是要有10年以上的志愿服务经历。作为一名讲解员,我们肩负着让文物活起来的责任,不仅仅是要讲好,更要深挖文化、研究文化,让面对面交流的人对历史文化产生一种情怀,去认识那个时代,感受那段历史。

记者:从事这个行业,给你带来了什么变化?

赵春莉:

我觉得自己可能有点“职业病”,在北京接受表彰时,在食堂用餐,我习惯将餐盘里的饭菜吃到连渣都不剩。出去开会,见别人打开了矿泉水就会提醒“喝不完也请记得带走”。我始终想着,革命烈士们用生命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我们真的没有资格去随意浪费。

记者:工作之余,你喜欢做什么?

赵春莉:

没有工作时,我特别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看书,历史书、红色文化书、非遗文化书我都看。看书能带来快乐,从书里能不断汲取能量和智慧。我常常在想,如果明天将死,我最大的遗憾便是买的书没有看完。

记者:你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什么?

赵春莉:

“提出问题的人比解决问题的人聪明”。在此之前,我一直要求自己做个乖娃娃,认为听话就是好孩子,后来看了这句话后,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不仅仅要听话,还要善于思考。如果不思考,不反问自己,我也不会选择来到贵州,找寻到自己生活的意义。

--> 2022-08-01 ——一位“全国文物系统劳动模范”的本色人生 贵州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典型风采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67021.html 1 “追光者”赵春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