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英雄精神融入千家万户 同频共振汇聚红色遵义力量

湄潭县“让我来”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宣传学习活动。 (湄潭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黄大发、杜富国两位“时代楷模”在遵义会议会址面对面交流。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霞 摄

遵义会议会址青年服务队开展“请给我一面国旗”活动。 蒋达跃 柴丽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钱诚 蒋洪飞 孟锦群 王丹灵

“你退后,让我来”!

这是“八一勋章”获得者杜富国面对生死抉择迈步向前的铁血担当。感天动地的壮举、摄人心魄的力量,杜富国的英雄精神成为遵义800万老区人民心中“最闪亮的坐标”。

英雄的城市,流淌着英雄的血液。这里召开过“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遵义会议,在这片红色沃土上,红色基因像春雨一样润物无声,融入了千家万户,融进了红城儿女的灵魂、血液及一言一行之中,塑造出一批如杜富国一样,不放弃、不迟疑,不懈怠、不退缩,始终把忠诚和信仰刻在心中,为人民利益甘洒热血的英雄。

传承红色基因,发扬英雄精神,一股股细流已汇聚成建设美丽幸福新遵义的磅礴力量。

红色血脉孕育家国情怀

盛夏清晨,林峰青翠,在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太平村杜富国荣誉室里,太平村驻村第一书记甲宗振,正在为遵义市汇川区第五小学80多名学生讲述杜富国的英雄事迹。

“杜富国叔叔是大英雄,‘让我来’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我长大了也要去参军!”同学们看得认真仔细,听得津津有味,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杜富国叔叔的事迹,成为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今年以来,这样的宣讲,甲宗振已经讲了100多场,杜富国荣誉室已成为红色教育基地,引导广大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发扬英雄文化。

顺着杜富国荣誉室向里走去,是一栋干净整齐的两层黔北民居,这便是杜富国的家。屋内,杜富国的母亲李合兰正陪着杜富国年迈的奶奶唠家常,不时传出朗朗笑声。

屋外不远处是一条县道,这条路,当年红军长征强渡乌江、保卫遵义会议召开时走过,红色基因在这里薪火相传。从小,杜富国就经常听父母讲红军长征的故事,从父母口中,他知道了遵义会议、娄山关战役、四渡赤水等红色故事。

从小接受红色教育的熏陶,红色基因早已埋进了杜富国心里。这颗种子不断生长壮大,激励着他矢志前行。

2010年12月,杜富国在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湄潭县城的红九军团司令部旧址旁,穿上绿军装、戴上大红花,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

杜富国家中有四兄妹,他排行老大。父亲杜俊是一名党员,他十分注重培养儿女们质朴的家国情怀,给4个儿女分别起名为富国、富佳、富民、富强,希望他们长大后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吃得亏,打得堆”,从小,杜俊就经常对孩子们讲这句话,要求他们做人大气,懂得奉献。

“对孩子们从小要求比较严格,没有惯着,要让他们尽早地懂得自食其力。”在母亲李合兰心里,独立自强是孩子们身上最重要的品格。

在父母的教育下,大哥杜富国从小就格外懂事,喜欢帮助别人。父母在外务工时,他主动挑起家庭重担,照顾弟弟妹妹、砍柴、做饭、修插线板,大人能做的他也能做。村里邻居办红白喜事,他总是去帮忙端茶、摆放桌凳、收拾碗筷。

大人忙碌的时候,四兄妹也从不闲着,能做什么就帮着做什么,打小,他们就让父母很省心。

李合兰回忆,杜富国几兄妹还在上小学时,由于杜俊常年在外务工,她也在外帮别人干农活,正是抢收稻谷的季节,放学回家的杜富国就带着几兄妹把稻谷提前装到粮仓,等到干完农活回家,发现稻谷已经归仓,心疼几个孩子之余,也让李合兰欣慰不已。

“杜家家教很严。”这是村民们的评价,更是杜家几兄妹的深刻感受。三弟杜富民在他十多岁时,顺手采了邻居家一个黄瓜,回来被母亲狠狠打了一顿;四弟杜富强年幼时,一度习惯驼着背走路,被父亲要求每天靠墙站十多分钟,逐渐帮助他纠正了站姿。

正是父母善良的品格、朴实的言行、严厉的要求,给了杜富国四兄妹直接而强烈的影响。

“国前家后,先国后家,先忠后孝,次序错不得。”杜俊常常告诫四兄妹,只要祖国需要,你们就要挺身而出。杜富国如此,妹妹杜富佳如此,他们的两个弟弟也是如此。

面对生死雷场,杜富国选择“让我来”;面对新冠病毒,杜富佳毅然奔赴一线战“疫”,如今,她又奋战在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作为一名重症监护室住院医生,杜富民始终坚守在救死扶伤第一线;而四弟杜富强则选择了戍守边疆,保家卫国。

“一家四兄妹,个个是人才!”甲宗振说,这样的家庭离不开家风的传承。

正是这种家风传承,塑造了杜家兄妹优良的人格品德和理想信念,也让这种代代相传的精神愈加闪亮。正是这种家国情怀,实现了这一家子从个人、社会到国家命运的紧密相连,把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置于民族复兴大背景下与之同频共振。

如今,杜家传承的优良家风,已成为全村乃至湄潭县众多家庭学习的榜样,成为追求积极进步的向善力量。

红色精神激发使命担当

有一种红,永不褪色;

有一种精神,赓续传承。

“操场上听着富国哥哥扫雷场上的故事,在高三的最后几个月,是他的精神力量支撑着我。”梅馨怡是湄潭求是高级中学的高三毕业生,现在她正在家里等大学录取通知书。

回忆起今年春季开学的第一课,梅馨怡记忆犹新。那天,“排雷英雄战士”杜富国与“抗疫战士”杜富佳分别以视频致辞和现场演讲的方式给全校学生们加油鼓劲。杜富佳现场讲述哥哥杜富国扫雷的故事,以及自己践行哥哥“你退后,让我来”的精神,逆行援鄂,投身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以及派驻湄潭抄乐镇沙塘村任第一书记的事迹。

随着英雄家庭的故事越传越广,不只是高三毕业生梅馨怡,越来越多的湄潭群众,被“让我来”精神力量所感染,他们无惧困难,关键时刻践行着“让我来”。

“现在是红灯,请您等等!”

“老人家,慢点走。”

走在湄潭县城街头,随处可见衣服后背写着“让我来”的志愿者,他们手拿一杆小旗,在各交通路口和主要路段,进行着文明劝导。他们中有党员、退役军人、学生、普通市民,炎炎夏日,他们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让我来’已经成为湄潭志愿服务品牌。”湄潭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刁惜佳说,红色马甲志愿服上印有“让我来”三个字,是要求5.8万名湄潭志愿者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名义,做“让我来”的践行者。

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协同开展红色宣讲、红色文化进校园、开展红色文化研修等,文明城市创建的精神基础进一步筑牢,让血脉里本就饱含红色基因的湄潭人民,更加深刻理解“让我来”的精神理念,并外化于行。

七月初,湄潭县湄江河里发生一起惊险的事。一名十几岁的女孩游泳时,不慎被冲入河堤下的漩涡中,堤坝上一名老人闻讯赶上前去施救。紧接着,另一位正在游泳的市民凭借着良好的水性,也很快游了过去。最终,在几人的合力下,小女孩被安全救回。

后来才知道,两名施救者,分别是游泳爱好者熊志强和湄潭县求是高级中学教师冉茂波。

每当危难时刻,总有人挺身而出,这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体现,也是杜富国“让我来”精神的延续。

跳下河救人的那一刻,您怕吗?当再问起热爱游泳的老人熊志强时,他说:“第一时间想的就是救人。管他哪家的孩子,都是生命、是祖国的未来。”

事实上,历史上的湄潭早早就根植着“让我来”的基因。

这里是著名的“一把七星刀”故事发生地;这里是《十谢共产党》的发源地。湄潭人历来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善于改革,湄潭县是全国首批农村改革试验区之一。从30多年前首创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到“均衡减负、户户减负”“四确五定”等改革经验多次被写入中央文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农村改革“试验田”。

正是湄潭敢闯敢干“让我来”精神,2021年,成为湄潭荣誉丰收年。入选“2020年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命名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入选2021年度拟命名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公示名单。被水利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择优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2022年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入选拟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名单(第一批)、入选2021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入选第二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县名单等。

如今,“让我来”不仅是湄潭儿女无私奉献、敢闯敢干的精神体现,这股力量更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蔓延黔北大地,已然成为遵义广大干部群众不断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风雨兼程、艰苦奋斗的信念,激励着大家在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行。

红色热土涌动澎湃动力

遵义会议纪念馆内,声情并茂正在解说的红色宣讲员、接受红色精神洗礼的参观人员,将红色演绎成这个季节最美的颜色;

红军街上,唱红小分队激昂的红歌,将驻足欣赏的游客带进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年代,24小时红色书屋、红色剪纸艺术、红色歌曲创作室、红色旅游服饰……红军街无处不红,无处不火;

大街小巷、田野山乡,身着红马甲的党员志愿者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铭刻于心,办好了桩桩实事,托起了群众的点滴幸福;

依托红色资源,挖掘红色文化主题的文化旅游产品正接踵亮相,红色文化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在加紧推进,在高质量发展上勇闯新路;

…………

红城热土,初心无尘。红,成为这座城市看得见摸得着的底色,渲染出更加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色彩。

红城儿女传承遵义会议精神,做红色基因的践行者,向革命先烈学习,以身边涌现出“当代愚公”黄大发、“排雷英雄”杜富国、全国抗疫先进代表傅小云等一大批先进人物为光辉榜样,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展现出“遵道行义·自强不息”的卓越风姿,齐心协力,攻坚克难,让遵义高质量发展的道路愈走愈宽。

从巍巍大娄山到奔腾赤水河,从悠悠芙蓉江到绵延武陵山,从百里乌江画廊到仡佬苗族村寨,遵义向贫困“开战”,“四场硬仗”取得全面胜利,黔北大地焕然新生,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871个贫困村脱贫出列、92.2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7万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出大山过上幸福新生活。遵义在贵州主战场上创造出“三个第一”的显著成绩,彻底撕掉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奏响发展的最强音,遵义步步为营,把资源禀赋转为经济实力。

工业经济持续领跑全省,工业转型升级做法获国务院表彰,白酒产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越来越多的“遵义制造”走向世界;农业实力一强再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居全省第一,茶叶、辣椒、方竹种植面积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坚持人民至上,遵义处处用行动来践行。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轮番大考,遵义人民众志成城、同心抗疫,快速斩断疫情传播链,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谱写了“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的壮丽战歌;率先实现义务教育“普十五”,高考成绩连年位居全省前列;医疗卫生事业大踏步前进,“百院大战”全面完成,三级以上医院增至17家,国家卫生城市(县城)实现全覆盖。

向改革要活力,遵义步步生机,老区活力迸发。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农村综合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公立医院综合改革3次获得国务院表彰,“放管服”、商事制度、司法体制、园区体制和行政体制等改革深入推进;黔渝快铁建成通车,茅台机场建成通航,乌江航运通江达海,公路通车里程突破4万公里、居全省第一。

升级文旅产业,遵义步履铿锵。乘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东风”,娄山关战斗遗址等一批红色遗存提档升级,2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落户红城,《伟大的转折》《花繁叶茂》等红色文艺精品频登央视,遵义故事“飞入”千家万户,深入人心,文化自信洋溢在群众笑脸中。

一方红色热土,万千奋斗初心。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遵义儿女秉承初心使命,一往无前踏上新征程,赓续红色血脉、发扬光荣传统,争做发展“干将”、改革“闯将”、攻坚“猛将”,全力以赴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积极构建优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共同繁荣的城乡互融体系、内外发力的动能支撑体系、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体系、人民至上的民生保障体系、兴文塑魂的红色传承体系、全面过硬的党建引领体系,为开创遵义各项事业新局面作出贡献。

--> 2022-08-01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67020.html 1 英雄精神融入千家万户 同频共振汇聚红色遵义力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