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绿水青山带笑颜

玉屏自治县城区舞阳河畔新建的健康步道成为市民锻炼身体的好地方。 胡攀学 摄 (贵州图片库发)

贵阳市长坡岭国家森林公园里的“林长制”宣传栏。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申云帆 摄)

长江经济带水质自动监测站乌江望牌自动监测站所在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申云帆 摄)

乌江六冲河段景如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摄)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申云帆

2021年2月3日,是傅成诚难忘的日子。那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省第一大河、长江上游右岸最大支流——乌江考察调研。在乌江六冲河段化屋码头,总书记亲切地同他和同事们交流。

傅成诚是贵州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监测四处副处长。“我们把现场采集,经过检测,水质达到一类的水样递给总书记,总书记高兴地说,‘说明上游治理得好’。”回忆当时的情景,傅成诚依然激动,“那天码头上寒风吹,总书记的肯定,让我和同事们心里暖暖的。”

从事环境监测质量工作10余年,傅成诚走遍了乌江、清水江、赤水河、六枝河……亲眼见证了贵州水生态环境不断发生的可喜变化。“常听河岸人说,水清了、鱼多了、家乡更美了。”傅成诚说,“每每听到这些,就特别开心、特别自豪。”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贵州始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积极构建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重大制度成果。

进入夏季,贵阳市长坡岭国家森林公园村级林长郭建随时都绷紧着“森林防火”这根弦。他和队员们穿梭在森林的每个角落,守护它的安全。“这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守护好这片森林是我们的荣幸。”郭建说。

早在2020年12月,贵州就印发了《关于全面实行林长制的意见》,开始全面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以林长制实现“林长治”。

目前,贵州已全面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截至去年末,五级林长合计46913人,其中省级林长18人、市(州)级林长170人、县(市、区、特区)级林长2172人、乡(镇)级林长13851人、村(社区)级林长30702人。

青山有人守,绿水有人护。

“我们是民间河长,巡河中,既要关注垃圾、污水等环境问题,也要关注沿岸居民的生活与文化,还有河流文化与生物多样性,在巡河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发现巡河的乐趣,享受自然之美。”7月17日,贵阳市西河畔,贵阳黔仁生态公益发展中心主任、省级民间河长王吉勇向新上任的贵阳贵安民间河长们讲解巡河的重点和意义。

王吉勇的电脑中,保存着数量可观的贵州大小河流“前世今生”的图片。“巡河中,我们会标记下发现问题的点位,然后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王吉勇说,在河流保护上,贵州已经形成了一个公众与有关部门之间的良性的闭环管理、推动机制,解决了很多以前无法解决的问题。

2009年,贵州8大流域开始推行河长制。2017年,贵州在全国率先建立从省到村的五级河长制,首创从省到乡四级“双总河长”,并独创省级领导人人当河长。

据统计,贵州全域4697条河流共设有22755名河长,实现了河道、湖泊、水库等各类流域河长制的全覆盖。

背山面水,古木参天。黔东南州雷山县郎德苗寨面朝清水江支流巴拉河,河水清澈流淌,白色的采样器悬浮水面上,按时输送采取的水样。200米外的郎德苗寨入口,郎德水质自动监测站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着河流水质情况,监测数据实时更新。这也是长江经济带水质自动监测站之一。

无论身处何地,水站运维人员都可通过长江经济带水质监测质控和应急平台实时掌握流域的水质质量情况。与此同时,300多公里外的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也远程关注着监测站的运行情况,实时掌握该断面水质监测数据,以便排查水质安全隐患。在近两千公里外的北京,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同样也掌握着该流域的水质情况。

去年10月,贵州境内65个长江经济带水质自动监测站通过国家验收,为我省长江流域生态保护装上了“千里眼”,以真、准、全的数据支撑,助力长江流域水质的精准保护。

“贵州境内长江经济带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建设完成,为我省构建以‘自动监测为主、手工监测为辅’的水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估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贵州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涂志江说。

贵州是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实施了100多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取得了多个“全国率先”——

率先在全国建立首个地方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

率先设置环保法庭并成立公检法配套的生态环境保护专门机构;

率先启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

率先在西部建立跨省域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率先将河长制纳入水资源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

……

先行先试,成效显著。截至2020年末,贵州有30项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在全国复制推广。

每一项制度的出台,每一项成果的获得,都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贡献了“贵州智慧”。

“盐津河的水质能够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6月29日,由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的2022贵州环保行活动来到赤水河一级支流盐津河。

过去,因COD、总磷超标,盐津河水体发黑发臭。2021年,为修复盐津河水质,仁怀市停产整治600余家污染治理不达标的白酒企业。同时,进一步规范白酒企业生产,有效控制了污染物排放。此外,流域内还建成6座生活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规模9.6万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贵州环保行”由贵州省人大环资委牵头,每年开展,省委、省政府相关部门参加,省市县三级人大常委会上下联动,围绕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以“检查采访—反馈—整改—跟踪回访—再反馈—再整改”的方式开展监督检查。

制度创新、强化执行,贵州生态文明建设步履坚定,制度已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历史的指针,指向新的刻度。阔步新时代,贵州各族干部群众正切实把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怀激励转化为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高水平协同并进的实际行动,努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奋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 2022-08-01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67016.html 1 绿水青山带笑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