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铺就产业扶贫路 奏响乡村振兴曲

(上接第1版)

如今,在威宁的乡间,苹果是最为常见的产业之一,50多万亩的苹果覆盖十万余户农户,苹果成为助威宁2020年退出贫困县序列的“金果果”。

经过不懈的努力,贵州已通过产业扶贫撕下了贫困的标签,如今的贵州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新型经营主体蓬勃涌现,质量品牌效益逐步提升,为这片广袤土地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产业发展念好农业“山字经”

茶叶、辣椒、刺梨、太子参等产业种植规模全国第一。山地广种“摇钱树”和发展林下经济,坝区建成“米袋子”“菜篮子”,放眼望,黔中大地粮丰农稳,广袤田野生机勃勃。以粮油安全为基础、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为增收主渠道的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不断形成规模化、品牌化,既确保本地市民“舌尖上的口福”,又热销大湾区、长三角、东南亚等国内外市场。

2018年,贵州省委决定在全省“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全面推行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结和基层党建“八要素”,在实践中找差距、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探寻新方法,取得丰硕成果。

2019年,贵州出台《省委省政府领导领衔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工作制度》,成立12个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12位省领导分别领衔推进12个特色优势产业,在财政方面,安排农村产业革命12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2亿元,明确一个产业1亿元。

12个特色优势产业超常规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让农民紧密融入产业链、价值链,分享利益链,贵州农业迎来快速高质量发展。

6月,是镇宁蜂糖李大量上市的季节,六马镇迎来一批又一批采购商。“李子根本不愁销。我一年光靠卖蜂糖李,就有30多万元的收入。”家乡蜂糖李产业的不断壮大,让弄袍村村民韦兴华一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镇宁全县蜂糖李种植面积22.01万亩,其中2021年投产面积达11.2万亩,产量约4.98万吨,产值超18.9亿元,带动1.5万户6.2万人致富,实现户均收入12万元。

从粗放量小向集约规模转变,从“提篮小卖”向现代商贸物流转变,贵州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壮大,全省农林牧渔业实现较快增长,带动了百姓增收,帮助了贫困群众就业脱贫。

产业兴旺奏响乡村振兴曲

湄潭是产茶大县,放眼全县,因茶而富、因茶而美的故事比比皆是。金花村的“七彩部落”景区里,打造了层次分明、色彩斑斓的四季茶园景观。茶叶种植和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人人是股东、户户能分红”的模式实现了从建设新农村向经营新农村转型。

一片小小的茶叶,托起金花村村民的小康梦。茶农徐学良说:“从2015年开始,我开起了农家乐,每年有20万元的纯收入。”金花村村民的脸上总洋溢着幸福笑颜,茶旅一体带来的红利是实实在在看得见的。

农业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牢固基石。迈进乡村振兴的新发展阶段,贵州在实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上,围绕做大做强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岑巩县杂交水稻制种的核心种植区周坪村,在发展杂稻种植产业的基础上推广鱼稻共生作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一水多用”。同时,当地的岑巩稻文化体验园景区正逐步发展成一个集杂交水稻制种科普、生态农业观光、水果采摘、旅游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于一体的体验园。

以市场为导向,贵州做活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农文旅“融”出乡村振兴新局面。2021年,贵州省出台《关于推动农文旅融合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力争到2025年,全省基本形成布局优化、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发展格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拓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发展更具活力,农村更有魅力。产业带来的务工就业岗位,稳住了大批农村劳动力留乡发展,还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了更多机会。2021年全省返乡就业创业18.45万人,其中返乡创业0.63万人。

贵州,正通过农业产业“接二连三”的高质量发展,让广大乡村焕发勃勃生机,赢来物质和精神上的双丰收。

--> 2022-07-20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65375.html 1 铺就产业扶贫路 奏响乡村振兴曲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