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涛
今年3月,《习酒公司“文化习酒”建设实施方案》在习酒全面实行,其中,质量文化作为文化习酒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备受行业关注和热议。
因为任何一家酒企都熟悉质量。但质量文化,却是一个行业新词汇。
纵观白酒行业几十年,提质量的很多,说文化的也不少,但谈及质量文化,基本没几家酒企触及过。
有人说,质量文化是一个显得稍微文明高大上的质量口号;有人说,质量文化是特定方向的质量行为;也有人说,质量文化就是责任文化;也有人说,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下的质量精神;还有人说,孤立去谈质量文化,就是质量管理片面化的表现。
基本上,说到质量文化,每个字都认识,组合起来讲不清。
那么,习酒的质量文化如何理解?
■ 质量,贯穿整个产业链
“从一粒种子到消费者手里的习酒,每一个步骤的安全生命周期都在掌控之中,确保出厂的每一滴酒都有品质保障。”
以上这句承诺与保证,出自习酒公司质量部副主任潘成康之口。
潘成康如此信誓旦旦,是因为习酒质量管理工作始终贯穿整个产业链,从原料基地管理、原辅材料质量验收、大曲质量检验,到新酒品评定级、包装质量抽检、成品酒检测,再到出厂酒留样管理以及售后服务等,这一系列流程,习酒有着一套完善且领先的系统。
由此可见,质量文化不只是行业老生常谈的“12987”,它还包含着更广更宽更深层次对质量的理解。
产品质量,只不过是质量文化所呈现的载体。
去年10月,在习酒2022年度生产·质量大会上,习酒打通技术通道,将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并重,聘任李中泰、吴师等在内49名酿造系列职务工匠,释放人才资源活力,以技术“大匠”撑起质量的天、夯实生产的地。
通常来看,这是习酒的人才战略,但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何尝不是习酒质量文化落地的有效方式?
所以,质量文化可以散布于习酒任何一个环节之中,它既是无形的,又是可见的。
说到底,它更像一种上下一心的企业文化,需要几代人良性沉淀、不断发展,最终形成全员对质量的一致共识、一致理解、一致反应。
或许有人会疑惑,一项企业工作,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是否过于夸大其词。但事实,每一次“坚守”的背后,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都是难以想象的。
就以“最不起眼”的习酒瓶盖举例,其科技含量也是行业领先水平。
2012年,习酒开始研发防伪溯源系统,2014年,防伪溯源系统升级为二维码防伪系统,习酒将瓶码、盒码、箱码“三码合一”,成为白酒行业内首家推广使用二维码防伪技术的企业。
2019年,习酒建立数字化营销平台,增加了垛码和盖码,把防伪溯源系统从“三码合一”升级到“五码合一”,实现每一款产品溯源渠道的数据化和可视化。
这一年,习酒瓶盖获得了外观设计专利,瓶盖二维码相关配套设施,如多工位座激光打标机、二维码验证瓶盖等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习酒产品二维码防伪溯源系统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保护。
至此,许多人为习酒取得的进步喝彩,却忽略了背后无数人辛勤的付出。
显而易见,这一项长达7年的工作,如果没有习酒高层一以贯之的支持,没有习酒中层一丝不苟的认同,没有参与人员一心一意的奋进,如何能成?
小小的瓶盖,或许与酒质提升并无关联,但折射的却是习酒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孜孜不倦。对习酒而言,质量工作是没有捷径的长跑,保证质量的工作也是没有终点的马拉松。但习酒,从未踌躇不前。
正如习酒人所说,追求卓越,永无止境。
■ 质量,核心竞争优势
质量,对任何一家酒企而言,都是生命线。所以,对质量的态度,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一直以来,质量工程,都是习酒“一把手”工程。
习酒有一个惯例,所有的公司领导及中层管理人员都必须到各个生产一线去体验,目的是通过和工人一起劳动,掌握企业的实际情况;公司所有的销售人员也都要定期到生产一线去体验,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产品优势,把品牌和产品的信息很清晰地传递给经销商和消费者。
7月11日,习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德芹,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汪地强一行到制酒九、十车间、中渡污水处理厂、黄金坪制酒区等地调研,详细了解制酒生产、产品质量、安全环保等工作情况。
调研中,张德芹表示,要坚持质量第一,抓好质量提升,坚持酿造高品质基酒,坚决守好生态、安全和质量底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安全发展道路。
不难看出,张德芹回归习酒的第一件事,便是了解、关注质量工作。
除了“一把手”重视之外,习酒对质量的重视,不仅有全产业链的严格管理,还建立了国家CNAS认可实验室,对产品质量进行全指标、全方位监测和管控,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同时,随着习酒ERP系统开始试运行,不断打通“产供销”一体化业务,习酒将逐步实现从采购、仓储、生产、质量、财务、物流等环节全要素数据互联互通,消除系统间的壁垒,保障业务数据的完整性与连贯性,以流程化管理实现高质量发展。
可以想象,一瓶习酒从投料出酒、贮存勾调到包装出厂需要繁复的工序,如何保障每一瓶酒的品质,对每一个习酒人而言,每天都是3·15。
至此,质量文化一词对习酒而言,已经不再那么不可捉摸。
但如果以此与质量文化画等号,似乎也不妥当。
因为这无法回答习酒为什么要如此重视质量,并在此基础上拓展出纲领性的质量文化战略。
事实上,这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优势有关,成本优势的,更注重成本控制,质量优势的,更注重质量管理。
2019年至2021年,习酒接连斩获贵州省省长质量奖、全国质量奖、亚洲质量卓越奖,成为行业内唯一一家连续三年问鼎省级、国家级、国际级质量管理荣誉的企业。
可以说,始终坚持“质量立业”的习酒成功“出圈”,实至名归。
2020年,习酒营收破百亿;2021年,习酒营收156亿。
一叶知秋,对跨入“后百亿”时代的习酒而言,质量,不仅是优势,也逐渐成为胜势。
■ 质量,给消费者的“情书”
“酒类消费已经进入不缺酒,长期缺好酒的时代。”两年前,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的这一研判,正逐步成为现实。
2022年6月1日,《白酒工业术语》及《饮料酒术语和分类》两项酒类国家标准正式落地,业内称之为白酒“新国标”。
在业内人士看来,“新国标”的落地让消费者对“纯粮酿造就是好酒”的认知进一步加强,而“纯粮酿造”对酒企的生产端、原料选择、酿酒技术等环节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必将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白酒行业将从此真正进入品牌化、品质化时代。
显而易见,从价格竞争到品质化时代,已经不只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共识,而是整个行业迫在眉睫的转型大调整。
可喜的是,对比这一严格的行业标准,习酒对自己的要求却更为严苛。
自1952年开始,习酒这个“隐藏”在西南绵延大山里的白酒企业,便一直以诚信经营、勇于奋进的姿态展现在全国消费者面前,同时展现的还有“崇道、务本、敬商、爱人”。
质量的意义,对消费者来说,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品质保证;对习酒人而言,质量的意义,是企业存在的理由,也是与消费者坦诚相待的诚意。
有人总结过,习酒的亮眼成绩,从某个角度来看,是依托质量成就的事业,也是质量成就的辉煌。
在习酒70年的发展过程中,历经了创业诞生、改革发展、转折复兴、转型跨越四个阶段,一路走来,习酒由小变大,由弱至强,逐步形成全国化发展格局,实现品牌和市场的蝶变,造就独具特色的君品文化体系。
多年来,在斩获质量奖领域“大满贯”同时,习酒还先后荣获全国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省部级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国家级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2021年贵州省推进全面质量管理优秀企业等多项大奖。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质量立业的理念下,习酒70年来获得的种种殊荣及成绩,都像是写给消费者的一封封“情书”,不求尽如人意,但求问心无愧。
今年,正是习酒创立70年,这漫长的岁月,习酒一步一步从“小作坊”向现代化企业迈进。时至今日,销售过百亿,品牌价值超千亿,成为中国第二大酱香型白酒品牌,这背后有酱酒崛起、消费升级等多重因素。
但逻辑深处,质量是基础,质量是关键。
正如许多人感叹:“花几百上千元买瓶酒,绝对不是消费者的冲动消费,一定是对习酒质量有相对充分的了解,理性选择的结果,习酒在全国已经具备极高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从质量出发,向一流进发。
可以预见,质量文化将是习酒的另一种“修行”,往小处说,将引领习酒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习酒全国化进程,为“百亿后”赋能。从大处看,则是让习酒参与中国白酒高质量发展进程,回答革故鼎新的习酒实践。
(本版图片由习酒集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