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日报报刊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 出版 国内统一刊号:CN52-0013 代号65-1






威宁 合力攻坚走新路

威宁新城区一角。 何欢 摄

2015年3月7日,贵州首个光伏电站——威宁平箐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建设现场,施工人员在校准太阳能电池板。 何欢 摄

海拉风电场。 何欢 摄

草海北坡生态公园一角。 何欢 摄

叶启伟 陈武帅 李云侠 岳刚 马召凤

时下,威宁自治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围绕“四新”主攻“四化”,锚定“五五攻坚行动”,多措并举推动全县民族团结奋进、农业产业、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高质量发展。

■ 奏响民族团结主旋律 共建区域自治新样板

威宁自治县始终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探索创新“凝聚人心促共鸣、推动发展促交鸣、繁荣文化促争鸣、深化治理促和鸣”,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保障。

汽车穿过白刀岭郁郁苍苍的山林,驶入石门乡石门坎村新营组,83幢充满民族气息的两层小楼围成一个同心圆,寨子里小广场、休息长廊、花坛等设施应有尽有,仿佛走进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村民韩庆全在自家小卖部唱起红歌。韩庆全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他利用自家房屋开起了小卖部,向村民及前来参观的游客售卖酒水副食,年均可增收2000多元,加上务农、务工等收入,家庭年收入过万元。闲暇时光,韩庆全夫妇经常用苗语教邻居们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由衷感恩共产党,韩庆全家也被评为石门坎村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

从贫瘠破旧的苗寨变身集民族特色与现代元素为一体的特色民族村寨,石门坎村新营组是威宁民族团结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威宁紧紧围绕增强各民族“五个认同”目标,通过组织实施守“圆心”、拓“半径”、扣“圆弧”三项培育行动,凝聚人心促共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盛夏时节,走进迤那镇海升集团苹果种植基地,蓝天白云下,群山环抱中,万亩苹果林尽收眼底。

为将苹果产业由零散种植向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变,威宁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引进海升集团在威宁投资成立超越农业有限公司作为经营主体,通过龙头企业示范带动,逐步壮大苹果产业。通过打造迤那6000亩精品苹果示范基地,覆盖农户4056户17232人,每年发放工资600余万元,让当地各民族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迤那镇苹果种植核心基地还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农业农村新园区名录。

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中,威宁通过组织实施合力战贫争胜、合力“四化”争先、合力创新争优三项固本行动,引导各族群众抱心贴心,全力用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带领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

走进板底乡板底小学,具有彝族传统图腾装饰的教学楼入门可见:撮泰吉、鹰图腾、虎图腾……无不彰显民族文化特色。

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中,板底乡组织动员各族干部群众深入开展基础聚合、产业联合、生态璧合、文化融合“四项行动”,共同携手绘就了民族和睦、生态和美、产业兴旺、文化兴盛的山乡生活新画卷。

社区党员干部用“双语”向少数民族群众宣传方针政策,讲习法律法规,讲述脱贫故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事迹经各级媒体报道后产生了广泛影响。

板底乡是威宁繁荣文化的一个代表。近年来,威宁通过组织实施红色文化引领、民族文化添彩、生态文化浸润、体育文化增色四项催化行动,繁荣文化促争鸣,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部分乡镇和村寨先后获得“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乡镇”“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贵州30个最具魅力民族村寨”“首批全国7个双语和谐乡村之一”等称号。

“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是社区治理内在要求,强化“一站式”办理,让搬迁群众办事少跑路是社区干部的服务目标。雄山街道福康社区党支部书记陶梅说:“社区根据搬迁群众家庭状况采取分类管理办法,让社区干部做到户户底数清,样样情况明,实现干部在一线服务,政策在一线落实,群众有需求,我们及时来帮助。”

2018年8月,罗靖从玉龙镇和平村新田组搬迁到朝阳新城社区。2019年11月,在社区支持下,他先后成立了威隆专业合作社、盛宏种植农民联合社总社等,在原五里岗街道寒洞社区流转土地3000亩,带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发展蔬菜种植,共带动搬迁群众1380余人就业,让1200余名搬迁劳动力稳定就业。2020年,罗靖被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

罗靖是民族团结创建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

在民族团结创建中,威宁积极探索“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户创收”的就业车间建设模式,积极引导各类资金向就业车间倾斜、群众向就业车间集聚、企业向就业车间入驻,吸纳广大无法外出务工的各民族群众到车间就业,实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近就业,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小县城书写大文章

一直以来,威宁如同一块璞玉,高高地俯卧在贵州西北,环抱着草海这颗明珠。

一座县城的发展,核心在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威宁自治县县委、政府始终牢记“城市的核心是人”科学论断,围绕“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安居乐业”方针,突出民生改善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始终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入手,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品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看脱贫——全县26个贫困乡镇摘帽,314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45577名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成功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6.66万各族群众搬出大山,走进县城,成长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新的生力军;

看住房——威宁2021年在建房地产项目29个,累计完成商品房销售面积79.62万平方米,完成投资28.5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2022年在建房地产项目18个,完成总投资4.1亿元,群众居住环境越来越好;

看交通——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1.2万公里,完成骨架路网1059公里、循环路网1301公里;高铁建设纳入规划,机场建设如火如荼,高速路、国省干道、农村公路“路路通达”,立体交通雏形初现;

看工业——威宁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力、做优服务,截至2022年7月,威宁经济开发区共引进企业99家,其中投产企业9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6家,1月至6月份实现工业总产值46.43亿元;

看经济——2010年至2021年,威宁经济总量从毕节全市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22154元增加到33027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6945元增加到11241元,群众总体收入不断提高;

看发展——威宁抢抓建设滇黔结合部重要区域性支点城市的历史机遇,不断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县城中心地位日益凸显,小城镇建设齐头并进打造,“一核、一圈、两群、三轴、四片区”城镇空间布局逐步形成。

…………

威宁不一样了,发展日新月异,变化翻天覆地。

以前的威宁,县城仅限于老城区街心花园馆子街一带,走出南门和北门客运站,就到了城外。经过不断的发展建设,县城早已向四周延展开来,新老城区齐头并进,工业园区蓬勃发展,城镇化率达48.47%,一座小县城蓬勃发展的生动画卷正徐徐铺展。

不仅是城市,乡村也有自己的大作为。

近年来,么站镇平原社区的群众也过上了数字化生活。村里有个大事小情,只需要通过接入家家户户的数字乡村安防监控系统就能精准通知到人。夏家院组的夏朝友笑称:“现在我打开手机就能看到我种那两亩蔬菜的情况。”

数字平台的搭建,让乡村治理更加智慧化、法治化。平原社区安防监控系统集智慧党建、政务管理、云端监控、车辆抓拍、远程对话、电子定位为一体。威宁烟草专卖局派驻么站镇平原社区第一书记章力坚介绍:“有了监控系统,哪里有矛盾纠纷,我们都能第一时间了解并到场化解,也能通过远程对话劝导。同时,对偷盗等违法犯罪行为也能起到震慑作用。”

发展,是威宁人民始终不变的追求。相信随着《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一个个重磅政策推出,威宁这块璞玉也将熠熠生辉,威宁人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的高原湿地生态滨湖城市”的目标近在咫尺。

■ 蔬菜种植奏响乡村振兴强音

高海拔、低纬度的地理环境,以及年温差小,昼夜温差大等气候条件为威宁种植高原冷凉蔬菜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基础。近年来,威宁按照兴产业、带民富的要求,积极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的蔬菜种植产业,有效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种好香葱“向钱葱”。盛夏时节,走进双龙镇香葱基地,放眼望去,满目葱郁的香葱身姿挺拔、长势喜人,百余名务工群众正忙着采收、称重、装车。

“我把家里的4.5亩土地以每亩1000元一年的价格流转给基地,一年流转费有4500元,还能在基地里面务工,平均一个月有3000元以上的收入。”务工群众马江会笑着说。

该香葱基地由当地政府引进威宁豪瑞达农资有限公司作为经营主体,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流转土地经营,并吸纳群众到基地务工,拓宽了群众就业渠道,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今年基地香葱亩产达到2.5吨,按照目前市场价格,每亩地毛收入12000多元。”威宁豪瑞达农资有限公司负责人刘鹏说。“目前基地主要种植香葱,下一步我们会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小瓜、黄瓜、西红柿和蒜苗等蔬菜种植,争取明年种植规模达到2000亩,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

双龙镇今年共种植蔬菜8600余亩。香葱、青花菜、白萝卜、白菜等各色蔬菜陆续上市销售,“菜篮子”慢慢变成了“钱袋子”。

时下,威宁县城周边的双龙镇、草海镇均以蔬菜产业为主,放眼望去,一片方方正正、错落有致的菜地跃入眼前,笔直的便道、纵横的沟渠有序穿插在田间地头,节水喷滴灌洋洋洒洒,万亩蔬菜基地在阳光下茁壮成长,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草海镇党委书记许定华说:“蔬菜产业是威宁的优势品牌,也是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我们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及时转变运作模式,优化制度供给、政策供给、服务供给,把不该管的‘放’给市场,有效推动市场的形成与完善,打造了一批蔬菜产业样板基地、效益基地,助推蔬菜产业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 向风求动能 向光寻“钱景”

时下,在威宁的山山岭岭,洒向威宁大地的阳光,正通过连绵的光伏板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清洁电能;吹向威宁大山的风,通过转动的风车转化为输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能;奔腾的河水,在水电站的作用下,成为供给人类用电的一大来源。

近年来,威宁依托丰富的风、光、水资源优势,始终坚持把新能源产业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产业,深入推进新能源产业规模化、基地化、智能化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

2011年,首个风能发电站落地威宁。

2015年,地处岔河镇和海拉镇境内的平箐梁子“平箐光伏电站”建成并网发电,这是贵州省建设的首个光伏电站。

2016年,全省首个农业光伏电站——贵州金元威宁么站农业光伏电站并网发电,这是贵州省第一个农业与光伏合作的“农光互补”项目,标志着威宁新能源开发在整个贵州迈出了崭新一步。

2019年、2020年威宁能源公司项目获批容量和并网规模连续两年均为全省第一。

截至目前,威宁累计建成并网发电清洁能源项目62个,装机规模368万千瓦,总投资261.9亿元。其中:风电项目26个,装机128.65万千瓦,总投资121.96亿元;光伏项目35个,装机215.3万千瓦,总投资115.44亿元。累计发电261亿度,累计产值达到130亿元。

清洁能源项目不仅为原本贫瘠的乌蒙山脉增添现代化色彩,还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收入。

双龙镇高山村仙水窝光伏发电项目下,村民锁正元正在光伏板下忙碌着割草回家养牛。

几年前,锁正元把自家10余亩荒坡流转给公司,签了20年合同,前5年每亩流转费500元,然后每5年流转费增加10%。锁正元家每年仅土地流转费就有六七千元收入。除此之外,土地流转之后,锁正元在流转给公司的10余亩光伏电站下的土地种上了黑麦草,用黑麦草养牛。实现了一块土地两份收入。上面是光伏,下面是特色农业,这是威宁很多“农光互补”光伏电站的运作模式,也是威宁“新能源+”发展的成果。

风生水起,风光无限,威宁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向大自然要新动能,向新“动力”要新活力,新能源必将书写威宁发展的新篇章。让“风光”惠及千家万户的同时,也让“风光”下的产业惠及威宁百姓。

新时代,新征程,威宁自治县始终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断凝聚高质量发展共识,步履不停推动新发展、创造新业绩、实现新突破,为开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新威宁的新局面不懈奋斗。

--> 2022-07-18 1 1 贵州日报 content_64184.html 1 威宁 合力攻坚走新路 /enpproperty-->